1955年,軍隊授勛授銜,也是考驗將領們從血與火的戰(zhàn)爭歲月走向和平,面對名利、地位的反應。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在評定軍銜時,有人高風亮節(jié)讓軍銜,也有人“斤斤計較”鬧軍銜,但多數(shù)將領服從組織安排,給予什么軍銜就是什么。
在很多將領回憶中,不少人表示按照自己的資歷、職務等條件可以授予中將,結果授予少將。這樣的情況多嗎,有相當一部分將領這樣認為。
出現(xiàn)這樣現(xiàn)象大概是有兩種情況造成的。
第一,在初定評軍銜時,大家對軍銜標準的一個誤解。例如,自己明明已經(jīng)是正軍職,怎么其他將領是中將,自己才是少將。
這樣的情況,大多數(shù)都是解放后從師職、副軍職提拔為正軍職的,而非解放前就擔任正軍職。很多人依據(jù)評軍銜前的職務,來套用軍銜。實際上,評軍銜主要看1952年的評級高低,而非1955年擔任的職務高低。
第二,在初定軍銜時,上將、中將、少將標準比較寬泛,初定的上將、中將、少將人員過多。上級進行壓縮,不少夠資格授予中將的改為少將,這樣的情況確實存在。
紅二方面出身的張秀龍被定為少將時,老戰(zhàn)友賀炳炎拉著他去見羅帥。羅帥身兼總干部部部長 ,全權負責軍銜評定工作,賀炳炎認為張秀龍的軍銜低了,希望總干部部將其調整。羅帥表示:你的軍銜低了,但要顧全大局,以后我們會慢慢把你提起來。
從革命履歷看,土地革命時期擔任過團長,抗戰(zhàn)時期擔任過團長,解放戰(zhàn)爭時擔任過副軍職,1952年被評為副軍級。如果按中將的授軍銜標準,至少被評為正軍級才行,也就是說解放戰(zhàn)爭時擔任過正軍職。
授軍銜前夕,王建安打電話給他,你對命令不能發(fā)出了,首先你的軍長不走,你就只能還是副職;在中原突圍時,擔任漢江軍區(qū)副司令,上面有些爭議。等于說,他在過去的職上有爭議。妻子對他的情況鳴不平,他表示說:算了,有什么好爭的。
對于評為中將,還是少將是有區(qū)別的,中將以上軍銜是高級將領,待遇高,可以配備警衛(wèi),秘書、保健醫(yī)生,廚師、勤務員等。少將就沒有這么多待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