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減持背后的貨幣博弈:中國"去美元化"步伐持續加速
(一)數字背后的戰略信號
美國財政部最新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2025年5月全球持有美債規模創歷史次高之際,中國卻連續第三個月減持美債,持倉量降至7563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輪減持恰逢中美關稅談判關鍵階段,市場分析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央行系統性降低美元資產風險敞口的戰略舉措。
細究數據可見,中方當月實際增持了約50億美元短期美債,但因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導致長期債券市值縮水,最終呈現凈減持態勢。
這種精準的期限結構調整,折射出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專業化水平——既保持必要流動性,又逐步降低對長期美元資產的依賴。
(二)不可逆的"去美元化"進程
盡管中美高層互動頻密,特朗普政府近期更釋放出訪華前善意,但中國減持美債的趨勢未見逆轉。這反映出兩個深層事實:
1. 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37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占GDP比重持續高于5%警戒線
2. 美聯儲維持高利率政策導致美債市場波動率指數(MOVE)較去年同期上漲42%
國際清算銀行最新報告指出,全球央行美元儲備占比已從2001年的73%降至2025年的58%,而人民幣份額同期從0%升至6%。
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本幣結算體系,目前覆蓋了38%的沿線國家貿易額,這種結構性變化正在重塑國際貨幣格局。
(三)中國磁吸效應的多維支撐
美國《全球投資觀察》近期刊文指出,在全球FDI增速放緩至1.2%的大環境下,中國仍保持8.7%的外資流入增長。其吸引力源于三大支柱:
- 產業升級引力:高新技術制造業吸收外資占比從2020年的28%提升至45%
- 創新生態優勢:跨國企業在華研發中心數量五年間增長217%
- 政策確定性紅利:新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再縮減19個限制領域
特別在稀土加工、新能源電池、量子計算等戰略領域,中國已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完整生態鏈。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落地,印證了外資對"中國智造"升級版的持續看好。
當前全球經濟的深層矛盾在于:美元體系的安全性與收益性正在分離,而中國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完備的產業鏈和持續擴大的開放政策,正在為世界提供新的價值錨點。
這種結構性轉變,絕非短期政治互動所能逆轉。正如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所言:"當產業升級遇見金融開放,中國市場的‘不可能三角’正在被重新定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