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萬廣東考生擠破頭的高考戰場,有人拿著553分的成績,像撿白菜似的進了天津大學?這事兒要是擱三年前,你跟廣東家長說“553分能上985”,人家能把你當騙子打出去——畢竟2022年天大在廣東的普通批投檔線還630多分呢!可今年教育考試院的投檔表就擺在那兒:天津大學醫學實驗班553分,吉林大學護理學540分,中南大學護理學537分,最低位次快摸到10萬名了。
更魔幻的是,哈工大本部3個名額居然0人投檔,上海交大醫學院4個名額只來了1個考生。這哪是高考,分明是大型“志愿修羅場”,有人靠低分逆襲封神,有人手握高分卻踏空落水,看得人血壓飆升又忍不住拍大腿:現在的高考志愿,比股市K線還刺激!
一、553分上天大?不是神話是“幸存者偏差”里的精準算計
先別急著羨慕這些“撿漏王”,咱們得掰開揉碎了看:553分上的天津大學,是“高校專項計劃”的醫學實驗班,專業包括臨床醫學、藥學、生物科學等6個方向。聽起來不冷門?但你瞅瞅天津本地考生的錄取分——645分!差了整整92分,這分差都能再考個不錯的二本了。為啥廣東分這么低?因為這個計劃在廣東只招1個人!招1個人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全校就一個蘋果,78萬人里只要有一個人不敢報、報漏了,你稍微膽子大一點,就能摘走。
今年這位553分的考生,絕對是把“博弈論”玩明白了。他肯定研究過:天大醫學實驗班去年沒人報嗎?還是前年分數線暴跌過?再看看專業——臨床醫學雖然熱門,但“醫學實驗班”意味著本博連讀8年,中間不能轉專業,畢業還得規培,前前后后十幾年熬下來,對家境普通、想早點賺錢的學生來說,未必是香餑餑。再加上天大的醫學跟協和、北醫比還差著檔次,廣東家長心里的小算盤打得噼啪響:“與其花8年讀個普通985的醫學,不如600分去南方醫科大學讀臨床,畢業就能進三甲,性價比更高!” 于是,當大多數人都在算“投入產出比”時,這位553分的考生賭了一把“逆向思維”,硬生生把別人眼里的“雞肋專業”變成了自己的“985入場券”。
但你要是以為隨便考個500多分就能復制這個神話,那可就太天真了。吉林大學540分的護理學、中南大學537分的護理學,這倆專業才是“真·冷門”。現在的考生精得很,一聽到“護理學”三個字,腦子里自動浮現“熬夜三班倒”“伺候病人受委屈”“工資不如程序員零頭”的畫面。哪怕前面頂著“985”的金字招牌,家長們也會擺擺手:“寧要普通本科的計算機,不要985的護理學!” 去年某985高校護理學在河南斷檔,今年廣東重演這一幕,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專業選錯,學歷再硬也白搭。
二、哈工大本部0投檔?不是考生傻,是“地域濾鏡”比985招牌還值錢
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哈工大——堂堂C9名校,本部3個名額居然沒人報!要知道哈工大深圳校區的投檔線可是652分,差了整整290分(不是)!哦不對,是本部0人,深圳652分,這對比簡直扎心。為啥?因為“本部”在哈爾濱啊!一提到東北,廣東考生腦子里自動彈出“零下30度”“冬天出門睫毛結冰”“就業機會少”的彈幕。哪怕哈工大的航天、機械全國頂尖,家長們還是會嘀咕:“孩子從小在廣東長大,去東北凍出病來咋辦?畢業回南方找工作,人家認不認哈工大本部啊?”
這種“地域歧視鏈”在志愿填報里早就不是秘密了。同樣是985,北京上海的高校分數能比中西部高50分;同樣是211,深圳大學(非211)的分數能吊打某些偏遠地區的211。今年哈工大本部遇冷,本質上是考生用腳投票:“寧要沿海211,不要內陸985;寧要一線雙非,不要五線985。” 這種選擇對不對?沒法說絕對對錯。畢竟對普通家庭來說,讀大學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而好工作大多扎堆在一二線城市。你讓一個廣東孩子去哈爾濱讀四年書,畢業后想回廣州找工作,HR可能會問:“哈工大?是深圳那個嗎?” 這種信息差,就足以讓家長們在志愿表上劃掉“哈工大本部”四個字。
更諷刺的是上海交大醫學院——4個名額只來了1個考生。要知道上交醫學院可是跟復旦醫學院掰手腕的狠角色,放在以前,650分都未必能摸到邊。今年為啥缺額?因為招的是“基礎醫學”專業。啥是基礎醫學?就是不能當醫生,只能搞科研的專業。考生心里門兒清:“我辛辛苦苦考高分,不是為了去實驗室養細胞的!” 你看,連“上海交大”+“醫學院”的組合,只要專業帶個“基礎”二字,照樣被嫌棄。這屆考生,已經把“實用主義”刻進DNA里了。
三、從“唯分數論”到“專業至上”,高考志愿正在上演“現實主義革命”
十年前,家長們填報志愿的邏輯是“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核心是“學校優先”——哪怕專業被調劑到“考古學”“冶金工程”,只要學校是985,全家都覺得臉上有光。但現在,風向徹底變了。今年廣東師范類、軍警類院校的投檔線暴漲,而985冷門專業暴跌,背后就是一場“現實主義革命”:考生和家長突然醒悟了——“985的畢業證不能當飯吃,能找到好工作的專業才是硬道理!”
你看那些擠破頭報師范的,圖啥?不就是圖個“鐵飯碗”嗎?考個教師資格證,畢業進公辦學校,工資雖然不高但穩定,疫情期間都不用擔心失業。再看軍警類院校,包分配、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對普通家庭來說簡直是“一步到位”的最優解。反觀那些“天坑專業”——生物工程、材料科學、環境工程,號稱“勸退三巨頭”,畢業生要么轉行,要么讀研,讀完研還得接著卷,普通家庭根本耗不起。
這種轉變,本質上是社會壓力傳導到了高考鏈條。現在的年輕人,見過了互聯網大廠裁員潮,聽過了“35歲職場危機”,他們比上一代人更清楚——“穩定”比“光環”重要,“能賺錢”比“好聽”重要。所以哪怕是985的護理學,只要畢業后能進三甲醫院當護士,雖然辛苦,但至少工資高、福利好,總比學個“高大上”的專業最后找不到工作強。這種“向現實低頭”的選擇,雖然少了點理想主義的浪漫,卻多了幾分成年人的清醒。
四、“撿漏”不是運氣,是信息戰+心理戰的雙重博弈
別以為那些低分上985的都是“天選之子”,這里面全是技術活。高考志愿填報早就不是“蒙眼填志愿”的年代了,而是一場信息戰+心理戰的綜合較量。你得研究透近三年的投檔線波動,分析每個學校的招生計劃變化,甚至還要預判今年考生的報考心理——哪些專業會扎堆,哪些專業會被冷落。
比如今年哈工大本部0投檔,很可能是因為去年已經有人“撿漏”成功,導致今年考生不敢報了——“萬一大家都覺得會斷檔,結果都報了,那不就撞車了?” 這種“反套路”的心理博弈,在招生名額少的專業里尤其明顯。就像天津大學那個醫學實驗班,只招1個人,只要有兩個考生敢報,分數立刻就上去了。今年這位553分的考生,賭的就是“沒人敢跟我搶”,結果他贏了。
但“撿漏”也是有風險的。你537分撿了中南大學的護理學,看起來是賺了,但畢業后面臨的可能是“985護士”的尷尬——醫院招聘看的是專業能力,不是你是不是985畢業的;同事可能是普通醫學院的,工資待遇差不多,但你心里可能會覺得“虧了”。更別說有些冷門專業,全國就沒幾個對口崗位,畢業即失業,到時候哭都來不及。所以說,“撿漏”不是買彩票,而是用分數賭未來,賭贏了血賺,賭輸了可能要賠上一輩子。
五、高考志愿的“內卷”與“躺平”,本質是階層焦慮的折射
為啥現在的考生和家長這么“現實”?說到底,還是階層焦慮在作祟。對普通家庭來說,高考是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他們輸不起。如果讓孩子讀一個“不好找工作”的專業,萬一畢業即失業,整個家庭可能都要陷入困境。所以他們寧愿犧牲“名校光環”,也要選一個“穩當”的專業,這背后是無數個家庭對“階層滑落”的恐懼。
而那些能“任性”選專業的,往往是家境優渥的孩子。他們可以讀哲學、歷史、藝術,因為家里有底氣讓他們“追求理想”。普通家庭的孩子呢?他們只能在“生存”和“理想”之間選擇前者。這種差距,在志愿填報的那一刻就被無限放大了。所以當你看到537分上中南大學的護理學,別光顧著羨慕,也該想想:如果不是為了“活下去”,誰愿意用985的分數去讀一個自己未必喜歡的專業呢?
結語:高考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成年人社會”的預演
今年廣東高考的“撿漏”大戲,與其說是“魔幻”,不如說是“真實”。它撕下了“唯分數論”的遮羞布,暴露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也折射出這屆年輕人的生存焦慮。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一種進步——考生和家長終于開始明白,大學不是終點站,而是人生的中轉站;選專業不是選“面子”,而是選“里子”。
那些553分上985的孩子,別驕傲,進了大學才知道,護理學要背的書不比臨床醫學少,醫學實驗班的淘汰率可能讓你懷疑人生;那些因為專業冷門而落榜的高分考生,也別氣餒,普通本科的計算機專業,未必比985的天坑專業差。高考志愿只是人生無數個選擇中的一個,它能影響你的起點,但決定不了你的終點。
最后想說的是:與其羨慕別人“撿漏”,不如自己多做功課;與其抱怨“專業不好”,不如大學四年拼命努力。畢竟,在這個“卷”到飛起的時代,能拯救你的從來不是一張畢業證,而是你自己的能力。記住了:志愿填得好,不如大學學得好;分數考得高,不如人生路走得穩。就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