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華去世了,本該肅穆的喪禮卻成了一場流量盛宴,各路人馬你方唱罷我登場,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楊議直接在葬禮現場公示隨禮名單,讓所有圍觀者一時分不清,這到底是送別親人還是最新一輪社交圈流量PK。
沒人能想到,老爺子走后,最大風頭竟然落在了還活著的這幫親人身上。
94歲的楊少華,走得特別突然。
說來也有點唏噓,一個上午還在兒子的陪同下趕去給朋友餐廳剪彩,人還樂呵著呢;轉天消息傳出,老人家就走了。
網絡炸鍋,大家紛紛開始扒:這么大歲數的老人,還拉去出席活動,是不是被兒子消費了?
其實,這一點,家里人也公開回應過,說老爺子活潑好動,家里悶得慌,喜歡熱鬧,誰也攔不住。
可沒想到,送別這個天津相聲圈的老爺子,不但沒見到太多感傷,反倒是一地雞毛。
先是現場“鬧鬼”——葬禮場面混亂,牛鬼蛇神們全冒了頭,就像一場娛樂圈社交大戲搬進了靈堂。
老汪在靈堂里歇斯底里地嚎了兩嗓子,活像喪事不得不開個發布會,熱搜位置都給他預留好了。
事后,老汪還在直播間洋洋得意地“自曝”,說那兩嗓子是自己設計的,賺了流量。
聽他那句“你敢嗎”,隔著屏幕都覺著臉皮厚得能下鍋煎蛋。
有人說,這都是舊社會的江湖腔,但其實年代變了,流量才是硬通貨。
很多“喪事大戲”里磕頭、敬香、嚎喪,連煽情都成了表演環節,如果此時還苛求真情,難免有點自欺。
可楊議的舉動還是突破了不少人的想象——當主角直接直播曬出隨禮名單,“誰送了多少錢”、“名人有沒有到場”,統統大白于天下。
這種“找補式透明”,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現場氣氛并不像送別親人的悲傷,反倒有點像大型聚會。
豪車云集,主持人兼紋身哥滿身紋身,跟傳統喪事的肅穆嚴謹南轅北轍。
楊議作為家中的“出頭鳥”——也就是五兒子,竟然自己當場敲鑼打鼓,旁若無人得唱起歌來,說是給老爺子“喜喪”氛圍,怎么看都覺得有點失控。
你能想象,電光火石之間,本應悲戚的時刻,卻變成了舞臺中央的流量戰場么?
其實,人情味兒就這么一點點被稀釋掉了。
仔細想想,也難怪。
不光是楊家,在方方面面,家屬大辦葬禮、名人遺屬曬名單,現如今不少見。
娛樂圈流量時代,“最后一面”有時候甚至是新一輪社交的起點。
比如某知名演員去世,家屬花式豪車接賓客,初衷本是風光大葬,但風向很快變成了“浪費資源,不尊重逝者”。
再有位老藝術家逝世,徒弟頻頻發舊照、“憶恩師”,本意紀念,結果網友罵他借機炒作,刪除發文還是沒躲了個罵名。
這次楊少華一家的表現,不過是把當今喪事眾生相放大了。
坊間那句“人還沒走遠,葬禮已成修羅場”,用在此刻挺適合。
老爺子留下的親人們,除了楊議自證清白,還有楊倫——家中排行老三的哥哥。
小城流傳,說他是最真性情的一個。
葬禮當天,他哭得兩眼全腫了,整個人仿佛就是被抽離了最后一根支柱。
誰能想到,匆匆幾天后,這個憨厚的三哥居然病倒了,葬禮結束當天就癱上了輪椅。
輿論那陣風也沒放過他,老三成了倒下的“受害者”,影片里他昔日與父親吃淀粉腸的賣貨視頻還在網上被無限放大,有人說故意消費逝者,可家里人也公開喊冤:那視頻是提前拍的……
互聯網這種東西,說穿了是放大鏡。
葬禮本該是告別、清算恩怨的時刻,到最后卻成了各種流言疾風的集散地,沒完沒了翻找細節、算計情感。
楊議一邊直播安撫網友,說份子錢和鮮花都退回去了,一邊脫口而出,誰送了多少錢、哪家大腕沒來還送了花圈。
偏巧侯耀華這位老藝人也沒來,理由更是絕:不想見太多人。
看似禮數周全,實則暗流涌動。
記得當年天津其他相聲大家去世,也是場面浩大。
可大多家屬會盡量低調,唯恐被貼上“作秀”“利用”的標簽。
誰承想,到了楊家,大家為流量你爭我搶,“誰哭得真、誰掙得多、誰背的鍋最重”,內耗成了一場比慘大會。
不得不說,楊議后來那一波直播澄清,無非是想證明大家有條有理、分寸得當。
可在全民圍觀的大時代里,家丑早就藏不住了,一張腐舊的人情網在無數攝像頭下瞬間變成捕風捉影的風暴眼。
真實的離別,其實是很難演的。
北京、天津的相聲圈,說到底還是個“老舊社區”,明爭暗斗、面子里子,誰都扯不清。
老人走了,后輩忙著打圓場,父輩情、兄弟情、同行情,最后都成了大眾“評鑒”的談資。
這可能也是當下中國傳統家庭的一個隱喻:流量裹挾、倫理松動、名利和人情混雜,誰都脫不了身。
但轉念想想,人終有一別。
老楊家兄弟們,各自守著自己的驕傲與無奈。
有的跟網上罵陣硬碰硬,有的選擇沉默,有的靠哭聲自證清白。
葬禮結束,熱度漸冷,風暴之后,日子還要再過下去。
老爺子生前好友、親戚們來了一遭送舊,花圈擺進了舊院,今天喧囂哭鬧、明天也得煙火人間繼續。
也許我們可以從這場葬禮窺見一點現實:無論名人還是普通人,親人隕落的疼,表面如何都不是外人能一眼參透。
有悲有笑、有虛有真、人情冷暖,終究自己家里最清楚。
觀眾永遠等著熱鬧,家人卻必須面對今后的清冷。
這種張力和荒誕,成了現代“家事”的新注腳。
其實,熱鬧歸熱鬧,人心都是肉長的。
楊少華這一走,天津相聲界又少了個活寶,許多過節的人也難得同處一堂。
表面上是儀式的告別,其實更多是大家和自己、和老傳統再見的儀式。
至于那些隨禮名單、流量戰場、兄弟互懟,曲終人散后也不過是煙消云散,日后回憶起來,多半只剩下幾聲唏噓。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愿楊家人,能早點放平心態、走出悲傷,也愿看客們,能對每個離別多點體諒,少點惡意。
畢竟,人活著不易,帶著一身人情的重,誰不是一邊流淚一邊學著放下呢?
你看,這樣的故事時時上演,你我身邊都有。
如果非要問人情世故到底該怎么拿捏,其實答案早寫進每個人的日常,沒人能徹底置身事外。
就如家有親人離去時的慌亂、尷尬和爭吵,并非楊家獨有,只不過名人家事被無數雙眼緊盯,任何瑕疵都會被無限放大。
回頭看楊議們的操作,高調也罷狡辯也罷,終究沒人能做到滴水不漏。
人情該還的還,該澄清的澄清,對得起自己就夠了。
人這一生,最難不過“送別”罷了。
或許,這也是老少爺子想要傳遞給后輩、給世界的最后一個“包袱”吧——人生不過一場相聲,最后的包袱,是生活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