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劃出兩條“紅線”:確保敘利亞南部非軍事化、保護敘境內的德魯茲社群。他稱以軍的“強力打擊”促成了蘇韋達地區當前的停火。然而,約1000名在以色列的德魯茲人已跨越邊界,奔赴戰火中的敘利亞蘇韋達省,支援同族。德魯茲裔以議員哈馬德·阿瑪爾同行并警告,若沖突再起,將施壓以色列再次干預。
一、停火破裂,蘇韋達瀕臨失控
敘利亞南部蘇韋達省局勢急劇惡化。卡塔爾《新阿拉伯人報》7月18日報道,盡管德魯茲領袖與敘當局16日達成停火,但沖突未止。17日,德魯茲武裝被指持續襲擊貝都因人,引發貝都因部落武裝大規模集結報復,多村爆發激戰,停火協議形同虛設。
同日,黎巴嫩媒體稱敘領導人沙拉“逃離”大馬士革,雖敘官方未回應,但加劇了緊張氛圍。
二、以色列介入:“紅線”與戰略考量
面對危局,以色列迅速行動。以匿名官員18日向路透社透露,同意未來48小時敘安全部隊“有限”進入蘇韋達。此舉充滿矛盾:敘官媒(SANA)否認部隊將部署,但路透社、美聯社等引敘內政消息稱確將重新部署,路透社指此舉加劇了停火脆弱性。
內塔尼亞胡17日聲明為干預披上“保護”外衣,強調以武力換和平。但敘官媒稱以軍17日晚繼續空襲蘇韋達,法新社則報道以方否認。美國國務院17日明確表示不支持以方在敘軍事行動。
三、德魯茲紐帶:超越國界的行動力
德魯茲人展現出強大的跨邊界族群凝聚力。《以色列時報》17日報道約1000名以德魯茲公民16日進入敘利亞,是一次基于血緣與信仰的緊急馳援。
議員阿瑪爾向《國土報》描述蘇韋達現狀:“零星沖突,整體趨靜,敘當局正恢復秩序。”他同時警告將代表敘德魯茲人施壓以色列再行動。以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約15萬德魯茲人生活在以及被其占領的戈蘭高地,其中戈蘭高地超2萬人仍自認敘利亞人,與敘境內約100萬同族聯系緊密。這種深厚紐帶是跨境行動的基礎,也使以立場復雜化。
四、分裂隱憂與地緣博弈
以對敘德魯茲政策缺乏連貫性。《國土報》18日指出:以軍起初空襲敘部隊理由為“消除南部軍事威脅”,但幾天后空襲大馬士革理由卻變為“保護德魯茲人”。
分析認為,矛盾行動背后或隱藏更深戰略意圖:利用德魯茲人作為支點,推動敘利亞事實上的“分區化”(德魯茲區、庫爾德區、阿拉維派區等),以此增強以對敘影響力、鞏固敘以邊界安全、并削弱對手土耳其在敘勢力。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18日援引以分析人士觀點,指內塔尼亞胡行動更多出于國內政治壓力(國際譴責、執政聯盟不穩),而非單純保護德魯茲人。
伊朗邁赫爾通訊社同日轉載巴勒斯坦《圣城報》嚴厲警告:美以干預是其中東“破壞性戰略”縮影,為阿拉伯國家敲響警鐘——可能導致合法政府崩潰、教派部落血腥沖突,最終國家徹底分裂。蘇韋達危局被視為這一風險的征兆。
結語:紅線之下,前路未卜
以色列劃出的“紅線”與德魯茲人的跨境馳援,交織在蘇韋達的硝煙中。這場危機牽涉族群認同、大國角力與地緣戰略。以方的干預能否帶來穩定,抑或加速分裂?蘇韋達的走向,已成為觀測敘利亞乃至中東未來安全架構的關鍵窗口。其結局不僅關乎敘命運,更將深刻影響地區穩定格局。(資料來源:環球時報、路透社、敘利亞阿拉伯通訊社、以色列《國土報》、卡塔爾《新阿拉伯人報》、巴勒斯坦《圣城報》、法新社、美聯社 、《以色列時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