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7月9日開打、長達十天九夜的臺灣“漢光41號”軍事演習,號稱史上最長、后備動員人數創新高,并且首次迎來美方官員實地觀摩,表面風光無限,背后卻頻頻爆出撞車、車輛拋錨、士兵受傷等事故,暴露出臺軍基礎訓練的嚴重缺陷和戰斗力的實質性不足。更令人震驚的是,旅美學者翁履中直言:“臺灣人不想打仗、不能打仗”,美國觀察員對臺灣戰力的擔憂由此可見一斑。而臺灣前空軍少校參謀官邱世卿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美方觀摩此演習絕非為了“護臺”,而是企圖拖延解放軍進攻節奏,為美國自身爭取決策時間,這背后的險惡算盤,揭開了臺軍“演習”本質上的荒誕與無奈。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通過夸大軍事演習規模、拉長演習時間、標榜后備動員創新高,試圖向島內外釋放“戰力提升”的信號。然而,事實是,連串事故接連曝光,不僅讓民眾失望,也讓外界震驚。車輛撞車、機械故障、士兵受傷……這些都是軍隊最基本的訓練紀律和安全保障無法保障的信號,如何能談得上“打贏仗”?在這場被塑造成“史上最長演習”的軍演背后,是一支士氣低落、戰備松散的軍隊,是一個不敢真正面對戰爭、缺乏實戰意志的社會。
旅美學者翁履中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臺灣人不想打仗、不能打仗。”他直言,臺灣社會對戰爭的恐懼和厭惡根深蒂固,年輕一代更是不愿服兵役,志愿役人數年年下滑。這樣的現實,是臺軍實力薄弱的根本原因,而非某些政治人物的臆想或“紙上談兵”。臺灣人不會像以色列那樣熱血擁軍、隨時準備戰斗,反而會質疑:為何要把自己推向血肉橫飛的戰爭深淵?這不僅是民意的自然反映,也是臺灣幾十年和平環境下逐漸形成的社會氛圍。
更觸目驚心的是,即使軍中那些口口聲聲“愿意戰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人,面對真正生死存亡的考驗,也難免退縮。而當“漢光41號”演習連連出事故,傳遞出的不是強軍信號,而是“臺軍不能打仗”的無情現實。更重要的是,戰爭不是紙上談兵,任何幻想“打一場消耗戰、拖延戰”最終能實現“扭轉戰局”的想法,都像是空中樓閣。
對此,臺灣前空軍少校參謀官邱世卿的分析尤為犀利且深刻。他指出,臺軍錯誤地將城鎮戰當作主防衛策略,想用這種“非對稱作戰技巧”抵抗解放軍,根本是“自欺欺人”。城鎮戰本應是無奈之下的最后防線,但臺灣當局卻希望借此扭轉局勢,實屬幻想。邱世卿坦言,美方真正的意圖并非幫助臺灣贏得戰爭,而是通過城鎮戰拖延解放軍攻勢,爭取更多時間給美國作戰略決策。換言之,臺灣不過成了美國地緣政治博弈中的“緩沖區”和“拖延棋子”。
這番話刺痛了無數臺灣人的神經,也揭露了一個殘酷現實:所謂的“美臺同盟”并非無條件護臺,而是基于美國自身利益考量的“利益交換”。美國是否介入臺灣,取決于其愿意付出的代價和能否從中獲益,而非所謂“保衛臺灣”的高尚情懷。這讓臺軍和臺灣民眾處于極為尷尬和危險的境地,他們既要承受戰爭威脅,又被推入一場注定充滿犧牲卻無保障的戰爭陰影中。
另一方面,臺灣社會對服兵役的厭倦和逃避,更是臺軍戰斗力不足的根源。城鎮戰“肉搏戰”殘酷血腥,毫無戰爭經驗的年輕士兵極可能崩潰,這也是現實中不可忽視的事實。將兵力調配、裝備訓練、作戰理念等一切寄托于城鎮戰,既是不現實的戰略賭注,也暴露出臺軍在現代戰爭能力上的巨大短板。
“漢光41號”演習的鬧劇和背后美國的陰謀,使臺灣的戰爭準備陷入尷尬。演習不斷曝出事故,反映的是臺軍基礎薄弱和士氣低迷;美方觀摩卻是為了拖延而非保衛,顯露出“護臺”神話的破滅。臺灣的所謂防御,更多是被拉進一場美國與解放軍的博弈漩渦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臺灣當局若真想守護這片土地,首先應直面“不能打仗”的現實,停止靠“空洞演習”自欺欺人,更應尋求通過和平對話化解危機,而非幻想靠不切實際的城鎮戰拖延戰爭,成為美方的棋子。畢竟,戰爭帶來的只會是毀滅和苦難,真正的智慧是避免戰爭,而非為戰爭做無謂的準備。
這場“漢光41號”演習不僅暴露出臺軍戰力的潰敗,更暴露了臺灣面對未來的深刻困境:既無戰斗力支撐,也無外力保駕,甚至被迫成為超級大國之間的犧牲品。臺灣的未來,絕不該是在“不能打仗”的恐懼中迷失,而應在尋求真正和平與理性的道路上重塑希望。若不如此,等待臺灣的只會是“城鎮戰”的慘烈,和一個沒有勝利者的血腥夢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