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理想住區是什么樣的?
是“一老一小”得到妥善照顧,還是公共服務更便捷?是設施設備更完善,還是鄰里關系更和諧?問題的答案都映照在舒適社區打造中。
而在濱湖區山水城雪浪社區仙河苑南二期451號,更具煙火氣、生活更便捷的復合型鄰里共享空間正滿足著居民的日常所需。這個前不久榮獲2025年無錫市“幸福樓道”稱號的樓道,讓幸福觸手可及!
入戶更“講究”
是樓道也是“客廳”
雪浪社區立足“家門口的幸福”,著力打造“全齡友好型”特色樓道,以仙河苑南二期451號樓道為示范點,創新實施“空間再造+文化浸潤”雙輪驅動模式,以“樂匯仙河”為主題,將120㎡的公共空間精心打造成集休閑娛樂、便民服務、學習教育、協商議事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共享空間。
樓道的墻面,不再是冰冷裝飾,而是化作鄰里才華展示的舞臺:本地攝影家浦克承的攝影作品光影交錯,民間書畫家浦耕霖的書法作品蒼勁有力;行至轉角,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悅讀共享角”成為鄰里的“精神糧倉”,“鄰里連心欄”作為信息樞紐架起溝通橋梁。
每月5日,精彩紛呈的鄰里活動溫情開展,茶話會、巧手DIY……歡聲笑語中,鄰里情誼悄然升溫;每月25日,“樓道議事會”如期召開,見證著居民自治的生動實踐,大事小事大家商量著辦。
在仙河苑南二期451號,“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暖日常不斷上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新篇持續書寫。
居民更“主動”
是住戶也是“主理人”
樓道活力源于“紅色服務矩陣”。雪浪社區仙河苑南二期小區黨員骨干、志愿先鋒、紅色樓棟長等變身“樓道主理人”,組建了“暖陽”“護苗”等五大特色志愿隊,精準對接居民需求。
“暖陽”志愿隊的骨干成員胡阿姨就是其中一員。了解到社區周邊有幾家本地農戶直銷的小店因位置偏僻生意清淡,胡阿姨積極發揮“樓道主理人”的紐帶作用,利用樓道“鄰里時光”照片墻旁邊的公告欄,發布小店特色農產品信息,并組織鄰里團購。在她的熱心張羅下,樓道居民團購了新鮮的土雞蛋、蔬菜等農產品,既讓鄰居們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也實實在在幫小店增加了銷量,促進了社區微循環消費。
從銀發黨員到青年志愿者,從熱心阿姨到物業管家,大家同心聚力促文明,共同繪就“小事不出樓、服務零距離”的自治新圖景。
鄰里更親近
是友鄰也是“家人”
一墻一隅皆藏鄰里心意,一欄一角盡傳共享溫情。社區以樓道為單位,常態化開展便民服務與文化活動。定期舉辦“樓道議事會”,邀居民共話家常,共商樓道事務,從設施更新到難題共解,大事小事大家商量著辦;開展“鄰里互助節”,通過包粽子、包餃子等傳統民俗,拉近鄰里距離;設立“便民服務角”,提供針線包、雨傘等日常用品,加強鄰里互助。
入夏以來持續高溫,胡阿姨主動提議并牽頭在樓道共享空間的“便民服務角”增設“清涼驛站”。她自掏腰包購買了風油精、人丹等防暑藥品,每天早早熬好一大鍋綠豆湯和清涼茶和居民一起分享。并且組織志愿者在樓道內張貼防暑溫馨提示,提醒居民注意安全。這個小小的驛站,成了酷暑中鄰里間傳遞清涼與關懷的溫馨港灣。
方寸樓宇間,仙河苑這處“友鄰客廳”,正演繹著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諧新范式,這不僅是一隅空間的煥新煥活,亦是居民自治的縷縷春風,更是基層善治的生動注腳。
在這里,每一天都在演繹著“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暖故事,每一刻都在書寫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新篇。
策劃:無錫市濱湖區融媒體中心
素材:區文明辦、雪浪街道
編輯:荊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