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清晨5時,中越邊境的天空被炮火撕裂成一片赤紅。血色的晨曦之下,二十余萬解放軍戰士依照原定計劃中的安排向越南各地發起進攻。
在這二十余萬解放軍基層戰士中,大多數都是從未經歷過戰爭洗禮的新兵,和經受過反法戰爭、美越戰爭洗禮的越軍老兵相比,在戰爭經驗上自然差了不少。眾所周知,戰爭經驗在戰場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先進的軍事裝備。初出茅廬的解放軍戰士在初次經受戰爭淬煉的過程中實在吃了不少大虧。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戰火折磨著新兵們,新兵們也在硝煙中快速成長著,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鋼鐵一般的戰士。當硝煙散盡,3月17日解放軍盡數得勝歸國后,各參戰部隊無一例外都召開了經驗總結大會。
總結大會上,六條公認的禁忌被提了出來。我們回望歷史,便不難發現,中越戰場上的這六條禁忌害死了不知多少解放軍戰士……
一、紅色大旗不可扛
解放軍高舉大旗向前發起沖鋒,向來是過往戰爭中我軍的經典場面。不少新兵戰士對戰爭的了解來自戲劇化的電影,而電影中又往往著重渲染了我軍戰士高舉紅旗悍不畏死地發動沖鋒的場面。殊不知,高舉的紅色大旗害死了多少戰士。
1979年2月17日,368團2營進攻越南朔江時高舉紅旗沖鋒,遭越軍346師246團狙擊手集火挨個點名。二營戰士小李蜷縮在戰壕里,雙手死死捂住領口那兩片鮮紅的領章——就在半小時前,他親眼看著百米外山坡上躍動的紅色身影在越軍狙擊槍響后轟然倒下。
據悉,二營的紅旗手在短短3分鐘內更換了5人,3小時內傷亡過半,首日傷亡達132人。而整個東線戰場傷亡人數更是超過2000人,鮮血染紅了邊境的焦土。
戰后復盤,二營的一名班長終于意識到,戰士們身上的紅領章和高舉的紅旗在300米外清晰可見,哪怕有晨霧掩護,也是越軍狙擊手的活靶標。該班長立即命令下進攻時不再舉紅旗,連紅毛徽、紅領章也不允許佩戴,紅色米袋也一律改用綠色。368團2營將這一情況層層上報后,許世友將軍連夜簽發命令:“所有紅色標識立即去除!”
據《陸軍第41軍對越作戰總結》記載,去除紅色標識后,368團2月20日穿插作戰傷亡率下降了約76%,開戰首周陣亡率也從日均8.3‰驟降至2.1‰。
二、槍口永遠不向己
在戰場上,該如何面對逃兵呢?這個問題是古往今來所有軍隊都需要思考的難題,所以歷史上才會有督戰隊的存在。
可前一刻明明還是生死相交的戰友,只因為害怕潛逃被抓,就成了需要手刃的仇敵嗎?面對因緊張害怕而初次逃跑的逃兵,我軍寬宏大量,定下了一條槍口永遠不對準自己人的規矩,沒有嚴苛死板地執行必須處死的戰場紀律。
據《14軍兩山作戰紀律執行報告》,槍決逃兵需集團軍政治部核準。整個戰役期間全軍僅核準9例。要知道,在二戰時期,蘇軍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日均處決逃兵數量就達到了驚人的200人。
事實證明,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真正的戰場上,盡數是哆嗦的想要逃跑的新兵,但他們終會成為勇士。
1984年老山作戰,14軍40師118團1連新兵陳某在211高地戰斗時因過度恐懼丟下槍,直接逃離了陣地。團長劉永新頂住壓力,未批準槍決。次日,該兵痛改前非,在運送彈藥途中炸毀越軍屯兵洞,追記二等功,完成了一個逃兵的救贖。
三、打死也不許動
戰場之上,意志力無疑是對一名戰士最大的考驗。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臨陣脫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面對死亡,打死也不許動的勇氣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做到如此,這是鐵的紀律要求。
1984年7月12日老山作戰中,14軍40師118團偵察班長在老山184高地潛伏時,突然遭越軍狙擊手擊中鎖骨,險些擊中腦袋喪命。
盡管沒有丟掉性命,可脖子上傳來的劇烈疼痛還是讓人感到有如萬千螞蟻在噬咬。但是,作為一名偵察班長,受過嚴苛的訓練,他十分清楚,此時自己絕對不能輕舉妄動,哪怕越軍把自己打死也不能亂動,否則就會暴露自己,暴露身邊的戰友。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班長強忍劇痛保持俯臥姿勢長達40分鐘,遠方埋伏的幾名越軍狙擊手遲遲不見附近有動靜,終于按捺不住,從樹叢中出來查驗“尸體”。
班長清楚地看見一共有四名越軍悄然向他逼近。他強忍著劇痛,拉開身邊3枚手雷的拉環,猛地一擲,將4名敵人盡數斃命!而后帶傷返回了陣地。
若非打死也不能動的鐵血禁忌,萬萬做不到活著回來還能立下戰功。畢竟,同一戰場上,就有許多戰士沒能忍耐住,釀成了嚴重的后果。
根據資料,某連新兵遭襲時就出現了擅自奔逃引發混亂的情況,導致12人暴露在越軍火力下全部犧牲……
此后,我軍嚴控亂動亂跑現象,訓練戰士們在混亂戰場中保持冷靜的穩定性。據14軍戰報統計,在嚴格要求不能亂動亂跑后,1985年我軍反偷襲成功率從62%提升至91%,戰場混亂導致的傷亡下降73%。
四、死亡甘露喝不得
在中越戰場上,由于實力差距懸殊,越軍節節敗退,完全抵擋不住我軍的正面進攻??稍杰婎B強的戰斗意志沒有因此屈服,無法正面擊敗解放軍的越軍玩起了下三濫的手段——投毒。
1979年2月19日,42軍126師376團2連在越南高平班姆地區休整時飲用井水,6小時后,二連就有57人感染霍亂,其中8人因來不及得到救治而犧牲。
事后,我國衛生部門檢測發現越軍在井中投放霍亂弧菌培養皿。根據解放軍軍事醫學研究院1985年報告,越北地區水源霍亂弧菌檢出率高達31%,若是煮沸時間不足3分鐘仍可致病。
《中越邊境戰爭衛勤報告》證實,1979年自衛反擊戰期間,水源性疾病致我軍非戰斗減員占總數11.3%。
無恥的越南人將甘甜清冽的井水變成了奪命的死亡甘露,簡直是慘無人道。為了應對越南人的下三濫招數,我參戰部隊非必要情況下堅決不喝生水,同時運用竹炭三重濾水法,盡量將水中的毒素過濾,如此才使得我軍水源性疾病發病率從開戰初期的17.8%降至后期的2.3%。
五、詐降詭計信不得
越軍狡詐萬分,不但善于投毒殘害我軍,還會利用我軍優待俘虜的寬容政策,玩弄詐降的詭計。
1985年9月23日,67軍199師595團7連在松毛嶺高地受降時,越軍267團士兵從舉著白襯衫的袖口忽然伸出沖鋒槍掃射,造成包括連指導員在內的13人犧牲。
此戰之后,前線指揮部頒布第17號令:不得輕易接受越軍投降,受降必須使用3米長桿挑白旗,同時,受降距離不得小于50米;必須解除全身武裝。
如有違令者按瀆職罪論處。嚴格執行這一規程后,我軍遭遇的詐降事件就漸漸歸零,1987年更是擒獲越軍多達357名。
六、錯一點都不行
戰場之上,有時只是一個疏忽,可能就會釀成一場慘劇。在中越戰場,我軍就有一支因走錯路險些葬送的部隊。
1979年2月18日12時左右,121師預備指揮所在李德瑞副師長和丁文奎副政委率領下,執行穿插任務。
362團后勤梯隊本應在三岔路口往右向809高地前進,卻往左朝河安方向行進,預備指揮所未認真判定路線,選擇盲目跟隨。
在通過縣城約2公里時,預指首長對行進路線起了疑心。可一名作訓參謀只是匆匆掃了眼地圖,未詳細對照關鍵地形地貌,也未綜合各類信息仔細研判,便草率地認定“就是走這條路,沒錯”。正是這一次疏忽,給121師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部隊繼續前行途中,又有3次不同人員提出走錯路的疑問,可預指首長和參謀人員既沒有重新細致比對地圖、分析方位,也沒有派出偵察兵去前方或周邊核實,只是簡單粗暴地認為自己的判斷無誤,未采納這些合理質疑。
當日20時25分,前衛進至那黃遇到123師偵察大隊,才知路線錯誤。部隊原路返回時,在魁剝山谷遭到了越軍346師派出的特工部隊與當地民兵一部的聯合伏擊。
這股越軍熟悉當地地形,提前占據了山谷兩側的有利地勢,構筑了隱蔽的火力點。而且越軍特工十分狡猾,提前混入了隊伍當中。當121師預備指揮所及362團后勤梯隊進入山谷后,越軍居高臨下,突然發起猛烈攻擊,各種槍支火力交織,同時混入隊伍的特工也趁機開槍投彈、制造混亂。由于事發突然,且部隊處于不利地形,121師預備指揮所瞬間陷入混亂,隊伍失去控制。
這場因參謀和指揮人員疏忽大意發生的伏擊導致121師傷亡116人,民工傷亡200余人,攜帶物資丟失殆盡,121師也因此失去后勤保障一周,部隊戰斗力嚴重削弱。
十年邊境戰火,解放軍用27000余人的傷亡代價淬煉出對越作戰的六大禁忌,無一不是血淚教訓,無一不是解放軍戰士用生命換來的戰場鐵律。這些用生命寫就的禁忌條例,已然成為中國軍隊走向現代化的階梯。
今時今日,越南和中國在南海地區仍舊紛爭不斷,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中越之間的戰火會再度燃起。先輩遺留下來的六大禁忌在高度信息化電子化的戰爭時代盡管可能已經不再那么適用,但鐫刻其中的戰爭智慧卻可以升華為更深刻的戰斗精神,何況,真正的戰場法則永不褪色,它們只會更換載體繼續活著。
參考資料:
1.廣州軍區《1979年對越作戰傷亡分析表》
2.《老山、者陰山作戰部隊紀律執行情況專題報告》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軍事科學院《中越邊境作戰非戰斗減員研究》軍科內參1992年第1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