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石嘴山7月19日電 題:從“礦井”到“景框”:西北工業小鎮變身影視熱土
作者 楊迪 陳睿怡 周娜赟 劉佳鑫 王耀敏
走進寧夏石嘴山市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映入眼簾的是復古的街道,四處可見灰撲撲的牌匾和銹跡斑斑的商店大門,這是一種被刻意保留的時代感:陽光映照著精心保存的工業場景,宛若一幅定格在褪色膠片里的布景,靜靜等待著某個劇組的召喚。
電視劇《風中的火焰》拍攝場景。田浩 攝
近日,電影《風口》在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開機。這座曾因資源枯竭而被廢棄的工業小鎮,正逐漸成為受到諸多劇組青睞的影視熱土。
如今看起來有些荒蕪的石炭井,曾因開采煤礦而聞名中國。這里煤礦資源非常豐富,是我國最大的焦煤基地之一,生產的“太西煤”享譽海內外。
但進入21世紀90年代后,石炭井的煤炭資源日漸枯竭,傳統的工業體系受到沖擊。
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劉佳鑫 攝
轉機發生在2018年。《獵殺外星人》劇組為尋找防空洞景觀來到石炭井,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眾億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房全振正是本地人。“我家就在寧夏的石炭井,那里有山、有戈壁、有沙子,還有你們想要的防空洞。”在對接過程中,房全振看到了家鄉的特質和潛力,后續的牽線搭橋,成為推動當地影視產業起步的重要力量。
從《獵殺外星人》進駐開始,《山海情》《萬里歸途》等近40部影視作品陸續落地石炭井。政府的免費場地、協調各類資源、提供配套服務等政策支持,為劇組節省了成本,而劇組拍攝留下的場景也成為小鎮的“廣告”,形成“劇組取景—場景留存—文旅宣傳”的良性循環。
借助影視產業的東風,當地政府打造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曾經廢棄的礦井出現在多個劇組的取景框中,無人問津的工業小鎮正被越來越多人看見。
“以前石炭井一年的游客連3萬人次都不到,現在每年超過15萬人次。”石炭井街道文旅負責人田浩介紹,小鎮的客流主要有兩類人,除了重返故地的當地居民,更多是來追星的年輕人。“有位粉絲特意從長沙飛到銀川,下飛機立馬打車直奔我們小鎮,想找偶像簽名,心情特別激動。”田浩表示,劇組給石炭井當地的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僅《大風吹》和《風中的火焰》兩個劇組就在當地產生住宿、勞務等費用6300萬元。而如今,短劇風口也刮向這座西北小鎮,平臺資源的引入為短劇發展提供關鍵推力,愛奇藝團隊已多次實地考察。
在修復中“留景”,是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生態環境規劃的鮮明特色。治理后的礦坑、綠化景觀等,可滿足劇組多樣的場景需求,而原有的工礦建筑、居民房屋則保持原始狀態,修舊如舊,為年代劇等題材影視拍攝提供天然場景,形成了生態修復與影視場景需求結合的多樣化空間。
李敬花的生意比之前好了很多。王耀敏 攝
75歲的石炭井居民李敬花對此感受頗深:“以前穿著白衣白鞋出去走一圈,衣服上便會留下黑灰色的炭渣印記,現在不僅環境好了,我的生意也好了。”李敬花告訴記者,因為劇組和游客的到來,她經營的超市生意比之前好了很多。
據了解,石炭井所屬的大武口區還成立了一個演員工會,每當劇組準備開拍前,會告知劇組工會需要的群演數量,并發布公告。許多居民經過集中培訓,通過兼職的形式加入到影視表演之中,每天120元左右的酬勞,為他們提供了生活保障。
如今,在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的老街上,一家紅旗照相館正在籌備建設,主要為游客提供復古老照片拍攝服務。田浩表示,未來希望通過招商等方式,進一步打造好這片文旅影視熱土。(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