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特朗普政府突襲式宣布對韓國鋼鐵、鋁制品及汽車零部件加征25%至50%關稅。
而特朗普的附加條款更狠,駐韓美軍“保護費”從11億美元坐地起價到100億,外加設立4000億美元對美產業基金,以及徹底開放農產品市場廢除513%大米關稅。
危急時刻,李在明又踏上了韓國政府的老路,轉變了對華態度,但這一步恰恰讓韓國更容易被美國拿捏……
老辣的商人總統特朗普,這次的目標從來不只是區區幾筆關稅。那份4000億美元基金的要求,才真正把這場談判變成了赤裸裸的生存考驗。
畢竟,這筆錢相當于把韓軍未來二十多年的預算在一天內押注到美國制造業的未來賭局上,而且企圖重塑韓國經濟的重心和流向,讓其資金、產業甚至國策命脈更深地綁定在美國戰車之上。
數據顯示,消息公布當天韓國受影響訂單占比飆升超過20%,工廠延后交貨、中小供應商倒閉、工人失業的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韓國經濟的脊梁被砸出裂痕。
韓國農業界發出的警報最為刺耳,放開農產品市場?對美國“高齡”牛肉和低門檻檢疫的水果敞開大門?這些都是韓國民眾成為犧牲品的預兆。
對于洶涌而來的民怒,韓國政府發言人含糊其辭“很難確認”基金一事,這種模棱兩可的官方姿態背后,透出的是首爾當局面對這道美式超級難題時那份如履薄冰的無奈。
因為這筆錢,對青瓦臺而言,是填補關稅沖擊導致企業訂單蒸發、稅收銳減、財政斷流的救命錢,而且,掏空國庫也無能為力。
可一旦拒絕,就意味著慘烈的貿易重拳。
即便美國對韓的關稅可從25%“優惠”至10%,但豁免絕無可能。而附加條件要求韓國廢除513%的大米關稅,開放美國30月齡以上牛肉和轉基因農產品市場,直接刺中韓國“身土不二”的國民信仰,更加無法接受。
為何美國要對韓國趕盡殺絕呢?當然是不滿“新官”李在明政府在中美之間的平衡之術,以及想要脫離美國掌控的信號。
7月10日,在關稅炸彈引爆僅三天后,李在明緊急聽取國防部匯報,要求加速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這項自朝鮮戰爭以來被美軍攥在手中的最高軍事權力。
這不是臨時起意,他提出“一攬子交易”:韓國可增加對美投資和能源采購,但美國需移交指揮權并豁免關稅。
表面看,這契合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收縮戰略,畢竟駐韓美軍年費僅11.34億美元,若韓國自主防務,美國既能減負又能向盟友傾銷軍火。
但五角大樓的沉默暴露了韓國的真實困境,指揮權移交意味著美國喪失對韓軍的絕對控制,可能動搖東亞戰略支點。作為回應,美日韓在濟州島火速舉行聯合軍演,戰機轟鳴聲掠過談判桌。
但白宮嘴上說著“美韓同盟牢不可破”,卻取消國務卿訪韓行程,警告若在對華合作中觸及供應鏈或軍事安全敏感領域,“將考慮政策調整”。
所以,李在明不得不迎合心意了!
7月17日,李在明在與前反對派領袖金鐘仁的午餐會上公開撕掉“親華”標簽:“處理所有問題時,會把韓美同盟放在首位”。
這句宣言像子彈擊碎了他五個月前“不應全盤押注美國”的競選承諾,青瓦臺甚至婉拒中方“9·3勝利日閱兵”邀請,理由冠冕堂皇:“等待中國領導人先回訪”。
但李在明又舍不得放下中國的巨大市場,所以向中俄美發出APEC峰會請柬,還盤算著若能把與朝鮮交好的普京請到慶州故鄉,等于給韓朝破冰加了潤滑劑。
與此同時,李在明批準對關島美軍基地運輸導彈,卻又偷偷擱置中韓AI聯合實驗室項目;他聲稱對臺海問題“等外星人入侵再思考”,卻放任芯片對華出口暴跌42%。
這番左右為難,就是韓國政府曾經作為美國亞太戰略前沿陣地的副作用,未來就要看李在明政府如何選擇,如果他能一直戰略自主,不搞說一套做一套的騎墻策略,或許能找回國家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