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濟南中考志愿填報咨詢會(圖源視覺中國)現場,折射出學歷與教育期望的復雜關聯。對曾是“學霸”的父母而言,事業瓶頸、生活瑣碎皆可承受,最難接受的莫過于孩子成績平平。當“望子成龍”的執念遇上孩子的“普通資質”,家庭便陷入無聲拉扯。數據印證:本科及以上父母幾乎都盼孩子至少讀完本科,近三成甚至期待孩子拿到碩士學位。
但孩子的學習成績從不是簡單的 “遺傳復制”。當現實與期望出現落差時,高學歷家長們面臨怎樣的處境?又該如何調整教育策略?
1、當學霸家長遇上普通的孩子
許多研究都證實了一個普遍認知:高學歷家庭的孩子,的確更容易取得優秀成績。并且,這種“教育背景”的優勢,近年來正愈發明顯。
2025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90后高中生考入重點大學的概率與父母學歷、職業地位的關聯程度,明顯高于70后和80后群體。
孩子成績并非父母的“遺傳復制”,智力才是較直接影響因素。研究顯示,智商約48%受遺傳影響,其余取決于環境及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意味著學霸父母也可能面對孩子學業平平的現實。盡管高學歷家長多視“上大學為底線”,但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80%,其中大專生占比超半數。面對孩子成績不達預期,高學歷家長反應各異,有人焦慮傾訴,有人難以接受甚至抑郁。
他們的教育選擇也分殊明顯:有人耐心等待,盼著孩子年歲漸長后領悟力躍升;有人轉變思路,“雞娃不如雞自己”,專注自己的事業,為孩子筑牢生活根基;有人繞開高考,選擇留學;有人接納職業教育,支持孩子走 “中本貫通”(畢業有編制)、讀職校學興趣專業,或是學一門手藝。
2、七成家長都有教育焦慮,學歷越高越嚴重
即便高學歷父母的孩子在升學中更占優勢,這群人卻偏偏扛著最沉的教育焦慮。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強2021年曾上過熱搜,他在官網介紹里略帶無奈地自嘲:“雖然指導的研究生已超過70名(含在讀和畢業),依然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
這是許多高學歷家長的心聲。2019年一項針對上海3萬余名中小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近70%家長對子女教育“非常焦慮”或“比較焦慮”,主要的焦慮來源正是學習成績。
更值得關注的是,家長學歷與焦慮程度呈顯著正相關 —— 學歷越高,焦慮越重,這種關聯甚至超過家庭收入和職業地位的影響,僅次于教育期待本身。
高學歷家長的教育焦慮,體現在方方面面。
在一項對北京、廣東、四川等地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的調研中,研究對象中近七成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他們的焦慮不僅來自對孩子前途的擔憂,更源于一種無形的社會比較——“我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差”。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許多高學歷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當成了自我評判的標尺,這種心理投射使得教育焦慮更加難以緩解。正如研究中,一位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成績責任重大,會焦慮孩子的成績問題是由于自己做得不夠好。
3、六成中產家長怕孩子將來不如自己
全球就業波動下,中產家庭教育焦慮愈發普遍。人類學學者關宜馨曾指出,教育投入是中產能掌控的人力資本投資。南京初中生家長研究顯示,58.5%高學歷中等收入父母擔心孩子社會地位下降,盼其生活不低于現有水準,且100%無法接受孩子考不上高中進職高。 中考比高考更殘酷:2020年普高與中職在校生比約1.5:1,每5人僅3人能上普高,且幾乎無復讀機會,失利后難進好大學,一線城市分流壓力更大。 焦慮驅使高學歷家長深度介入子女教育,卻常事與愿違。研究顯示,父母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大學生自殺率更高,教師、醫生等群體子女風險亦高,或因家長壓力轉嫁。 孩子成績平平帶來的落差,不僅源于資源情感投入,更動搖了“努力改命”的信念。正如武志紅所言,父母“望子成龍”是在轉嫁焦慮?;蛟S,人們需學會與“普通”共處,它本就是真實的人生狀態。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