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吉林的黑土地上孕育著希望,一條貫通產銷兩端、連接城鄉發展的農業全產業鏈正悄然延展。
7月17日,“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梨樹縣等地,循著這條產業鏈的脈絡,探尋吉林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振興路徑。
七月田間,玉米長勢喜人,寬大的葉片在風中舒展。這里是梨樹縣全國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國家商品糧基地,梨樹縣正全力打造100萬畝國家綠色玉米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為產業鏈筑牢源頭根基。
“看這根系多發達,免耕播種讓土壤更透氣!”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俯身撥開根部表土,濕潤疏松的黑土中,細密的根系縱橫交錯。
2021年起,梨樹縣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構建起“梨樹模式3+1”推廣體系。王貴滿介紹說,梨樹模式不斷提檔升級,通過精準施肥、智能監測等技術,讓農民直觀感受到增產實效。
這些技術創新的背后,是對黑土地特殊價值的深刻認知。
在中國黑土地博物館,四平現代農業科學院院長杜欣道出緣由:“黑土地被稱作‘耕地中的大熊貓’,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其保護直接關乎國家糧食安全。”
展柜里的土壤樣本見證著變遷,動態展板通過數據對比清晰顯示,免耕播種、輪作休耕等技術讓黑土有機質含量逐年提升。
近年來,梨樹縣深耕“黑土地保護與農業現代化”,依托兩大國家級研發基地攻克核心技術,建成4個“梨樹模式”萬畝示范區,聯動東北四省區103個基地,帶動保護性耕作超百萬畝,助力玉米增產;自主研發的免耕播種機等農機獲多項專利,構建含20余項標準的“梨樹模式”體系,同步提升機械化水平與黑土地保護效能;創新300公頃連片示范單元及“雙保全統”托管模式,推動規模種植與現代管理深度融合,讓黑土地既是穩產“糧倉”,更是產業鏈堅實的“第一環”。
黑土地的保護是產業鏈的根基,科技創新則為鏈條注入了向上生長的動能。
位于公主嶺市的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全國唯一以玉米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農高區。
依托這一獨特定位,農高區充分發揮國家級平臺先行先試與示范引領作用,為區內企業搭建了高質量發展脈絡。其中,吉林省鴻翔種業有限公司以技術突破驅動種業迭代升級,同樣扎根于此的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則通過精深加工實現產業鏈價值躍升。
在鴻翔種業的實驗室里,保溫箱內的幼苗處于精準調控的恒溫環境中,科研人員同步記錄生長數據,為種質創新積累關鍵信息。
企業負責人介紹,為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公司在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布局建設生物育種中心,運用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前沿技術加快種質創新。目前,其在吉林扶余、甘肅張掖及公主嶺的三座生產中心已建成8條現代化生產線,年產能超2億斤;引進國際領先的穗烘技術,全力助力公主嶺打造全國玉米制種大縣。
從育種端的技術突破,到加工端的價值升級,玉米在產業鏈上完成了一次次“蛻變”。
農嫂公司生產車間里,一穗穗鮮食玉米經過剝皮、清洗、滅菌等工序后,通過真空鎖鮮工藝封裝成袋。據介紹,4條生產線全速運轉時日產可達60萬袋,年加工能力達8萬噸;全產業鏈標準化和可追溯體系的建立,不僅讓產品獲得國際認證,更使其成功打入24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產業的集聚發展,讓鏈條的韌性愈發強勁。如今,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鴻翔、先正達等種業龍頭企業匯聚于此,國際種業研發中心、鴻翔種業加工廠等項目相繼落地,已培育引進4家“育繁推一體化”玉米種子企業,年銷售種子達9000萬斤,成為東北重要的種子集散地。
吉林農業對全產業鏈的精耕細作,正讓這條貫通城鄉的“金鏈”持續煥發生機,為城鄉振興與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來源:彩練新聞
作者:曲鏡潯
責編:金馨鑫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