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 3 月,濟南軍區第67軍及加強配屬部隊開赴云南老山輪戰的命令下達后,時任 67 軍軍長的張志堅與政委姜福堂,肩負著中央軍委的殷切重托,毅然率部奔赴云南老山前線。在歷時一年堅守防御輪戰中,67 軍所屬部隊展現出了超強的戰斗力和堅韌不拔的戰斗意志,共殲敵 8400 人,摧毀敵各種火炮 225 門、各種車輛 27 臺、各種工事 1150 個,繳獲火炮 3 門、各種槍支 141 支以及大量的軍需物資。我軍自身傷亡減員 2186 人(含非戰斗減員)。在兩山輪戰各軍(集團軍)之中,67 軍成為了殲敵數量最多的部隊。
張志堅,于 1934 年 5 月出生于山西省聞喜縣。1950 年初,憑借自身的勤奮與聰慧考入運城師范學校。然而,胸懷報國之志的他,并未滿足于校園的寧靜生活,于 1951 年 7 月毅然投筆從戎,投身軍旅。此后,他先后踏入第 31 步兵學校、華北軍區軍政干校深造學習。1952 年 12 月,張志堅隨部隊奉命入朝參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他憑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實戰的千錘百煉,讓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得以穩步提升。并于1983年5月任濟南軍區第67軍軍長。
而姜福堂于1942 年出生在山東省榮成縣滕家鎮,那片有著革命傳統的土地孕育了他堅毅的品格。1959 年 1 月,他懷著滿腔熱血踏入軍營。在連隊憑借著出色的表現脫穎而出,7 次榮立三等功,4 次被評為 “五好” 戰士,成為了戰友們學習的楷模。此后,他在部隊中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成長蛻變,相繼擔任團政治處主任、師副政委以及陸軍第 26 軍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職務。1985 年 3 月,時任濟南軍區第 67 軍政委的姜福堂,與軍長張志堅率部開赴老山輪戰。
67 軍抵達老山前線后,即刻便陷入了嚴峻的考驗之中。越軍總部和二軍區妄圖奪回戰場主動權,連續組織了代號為 “M1-T5”(即 “5.31” 戰斗)、“M-2”(即 “7.19” 戰斗)的兩次大規模反撲行動。在 “5.31” 戰斗中,越軍倚仗著前期精心的準備以及兵力上的優勢,向我軍陣地發起了來勢洶洶的猛烈攻擊。此時,67 軍初上陣地,面臨著倉促應戰的不利局面,局勢可謂萬分危急。
在激烈異常的戰斗過程中,67 軍全體官兵們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以頑強不屈的意志和舍生忘死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越軍的瘋狂進攻。最終,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英勇無畏的戰斗,成功挫敗了越軍的 “5.31” 反撲行動,讓越軍妄圖一舉突破我軍防線的美夢破碎。
但 “5.31” 戰斗也使67軍一度陷入了丟失了211高地兩個哨位的被動局面,給部隊官兵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然而,張志堅和姜福堂并未因此而有絲毫氣餒,他們深知戰場上勝負乃兵家常事,關鍵在于能否及時總結經驗,調整策略。于是,他們迅速組織部隊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復盤,細致地總結戰斗中的經驗教訓,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重新調整作戰策略,秣馬厲兵,嚴陣以待,準備迎接越軍的下一輪挑戰。
不久之后,越軍再次發動了 “7.19” 大規模反撲。不過,這一次有了充分準備的 67 軍在軍長和政委的堅強領導下,早已布下了天羅地網。他們依靠更加嚴密合理的防御部署,巧妙靈活地運用各種戰術,再加上全體官兵那始終如一的頑強戰斗精神,在激烈的較量中,67 軍再次成功挫敗了越軍的進攻,給予越軍沉重的打擊,使其傷亡慘重,前線部隊的士氣也如泄氣的皮球一般,大幅下降,無奈之下,越軍不得不從攻勢轉為防御,被迫改變作戰策略。
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有利戰機,張志堅和姜福堂果斷決策,組織部隊相繼在那拉、八里河東山方向發起了一系列進攻出擊作戰。他們二人親赴前線指揮,事無巨細地協調各作戰單位之間的行動,充分挖掘并發揮我軍強大的火力優勢,同時大力激發部隊官兵們的戰斗精神。在他們的引領下,部隊官兵們士氣空前高漲,不僅成功收復了失地,并進一步鞏固了陣地,徹底扭轉了 “5.31” 戰斗造成的被動不利態勢,成功地將老山戰場的主動權再次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1985 年 11 月之后,歷經 5 個多月的雨季作戰,老山當面的越軍遭受了重創,損失極其慘重。尤其是那拉方向的越軍 982 團、754 團、881 團等部,傷亡減員情況更為嚴重。與此同時,越軍還面臨著后勤保障困難的窘迫局面,物資匱乏,補給線屢屢被切斷,再加上疫病在軍中流行,士兵們身心俱疲,戰斗力大打折扣。在這樣的多重困境之下,越軍總部和二軍區迫不得已組織部隊進行換防。
67 軍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戰場形勢的變化,為了堅決貫徹中央軍委關于旱季對越作戰立足于 “積極防御” 的指示,進一步改善主要方向的防御態勢,給新換防之敵以迎頭痛擊,1985 年 12 月 2 日,67 軍精心組織 199 師部隊,分別對越軍據守的 405 號陣地和 968 高地共 7 個高地實施了出擊拔點作戰。在這次作戰行動中,67 軍上下一心,各作戰部隊之間配合得默契無間,步炮協同作戰更是發揮出了強大的威力。經過一番激烈的鏖戰,我軍大獲全勝,共殲敵 527 人,繳獲擊毀了敵人數批技術兵器,成功拔除了越軍插入我松毛嶺與那拉陣地防御結合部的這顆 “硬釘子”,重創越軍第 31 師 866 團。
為了有力地配合國家外交斗爭,進一步改善我軍在老山地區的陣地防御態勢,更加強有力地打擊當面越軍,徹底摧垮敵人的防御意志,1986 年 1 月,67 軍又精心策劃并組織了旱季第二次出擊作戰,也就是備受矚目的 “雙盾工程” 行動。此次作戰,以 199 師、138 師部隊為主力,同時出擊那拉地區的 425 號陣地和八里河東山地區的黃泥壩陣地,作戰代號分別為 “盾牌一號” 和 “盾牌二號”。
戰斗打響之前,出擊分隊官兵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充分準備工作,從武器裝備的檢查調試,到戰術方案的反復推演,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戰斗一打響,各級指揮員們果斷下達指令,友鄰部隊之間、步兵與炮兵之間協同配合得可謂是天衣無縫,全體官兵們懷著視死如歸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打得英勇頑強,勢不可擋。最終,成功攻占各預定目標,共計殲敵 293 人,以傷亡 44 人的代價換取了這一重大的勝利,同時還繳獲了大量的軍需物資,極大地鼓舞了我軍士氣。
在整個老山輪戰的過程中,67 軍部隊始終秉持著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的理念,從初上陣地時的倉促應戰,到后來逐漸摸透敵人套路后的主動出擊,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積累經驗,越戰越勇,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就如同掌控了棋局的高手一般,將越軍發起正面大規模反撲的囂張氣焰和膽量徹底壓制了下去,此后,越軍再也不敢輕易發起團級以上規模的反撲了,只能改為營連級以下兵力的小規模進攻、偷襲以及襲擾行動,這無疑大大減輕了后續各輪戰部隊的防御壓力,為整個對越輪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67 軍部隊原本計劃在老山地區進行半年的防御作戰,然而,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后來延長至一年。在這漫長而又艱苦的一年堅守防御作戰中,67 軍所屬部隊展現出了超強的戰斗力和堅韌不拔的戰斗意志,共殲滅越軍 8400 人,其中擊斃敵人 4000 余人,擊傷敵人 4390 人,俘虜敵人 10 人,摧毀了敵各種火炮 225 門、各種車輛 27 臺、各種工事 1150 個,繳獲火炮 3 門、各種槍支 141 支以及大量的軍需物資。當然,我軍自身也付出了一定代價,減員 2186 人(含非戰斗減員)。在兩山輪戰各軍(集團軍)之中,67 軍憑借著卓越的戰績脫穎而出,成為了殲敵數量最多的部隊。
老山輪戰結束部隊歸建后,張志堅和姜福堂憑借著他們在戰場上的杰出表現以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雙雙獲得了晉升,開啟了人生新的輝煌篇章。張志堅先后擔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政委等重要職位,在職業生涯的進階之路上穩步前行。于1998 年 3 月晉升上將軍銜。
姜福堂同樣如此,他先后擔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成都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1988 年 9 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 年 7 月晉升中將軍銜;2002 年 6 月,憑借多年來在軍隊建設、作戰指揮等多方面的卓越貢獻,晉升上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