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這么久,俄軍終于琢磨明白一件事兒:光盯著烏克蘭炸,沒用。
之前三年多,俄軍往烏克蘭扔了一萬多枚導彈,無人機也炸了幾萬架,目標挺明確——炸軍工、炸電廠、炸能源設施,想讓烏克蘭沒武器、沒電力,逼澤連斯基低頭??山Y果呢?烏克蘭的戰線沒垮,武器庫還越來越像樣了。
問題出在哪兒?俄軍最近才算徹底看清:烏克蘭的“大后方”根本不在烏克蘭境內,在北約。
就拿美國來說,最近干了件挺“不講規矩”的事——瑞士早就訂了5套“愛國者”防空導彈,原計劃2026年交貨,結果美國直接“截胡”,說先給烏克蘭用。這哪是幫烏克蘭,分明是把北約的產能、庫存,都變成了烏克蘭的“補給線”。
德國更直接,把美軍的“堤豐”系統改改,換個名叫“臺風”就送烏克蘭,這玩意兒能發“戰斧”導彈;連烏克蘭自己搞了好幾年沒成的“雷霆-2”導彈,突然宣布能投產了,射程700公里夠得著莫斯科——誰在背后幫忙,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俄軍之前總想著“打垮烏克蘭本土”,現在才反應過來:炸烏克蘭的工廠沒用,北約的工廠在幫著造;炸烏克蘭的電廠沒用,歐洲的發電機、變壓器正往烏克蘭運。說白了,烏克蘭就像個插在前線的“盾牌”,真正的“后盾”是整個北約。這才是打不贏的核心——對手不只是烏克蘭,是穿了“隱身衣”的北約。
想明白這點后,俄軍對北約的態度突然硬了起來,簡直是“甩巴掌”式警告。
外交部直接放話:“哪個國家敢讓自己的武器打俄羅斯腹地,我們就打哪個國家的基地。”這話不是空喊,有實實在在的“底氣”——剛試射的“榛樹”高超音速導彈,官方說11分鐘能打到柏林,16分鐘能到倫敦。這導彈明擺著不是給烏克蘭準備的,是給歐洲首都“提神”的:別以為躲在烏克蘭后面遞武器就安全,你們的城市也在射程里。
為啥突然這么剛?因為俄軍耗不起了。
普京自己都承認,現在每年軍費要花1700億美元,占了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一。錢從哪兒來?只能多印盧布??捎″X就像飲鴆止渴——很快通脹就得飆上來,老百姓手里的錢越來越不值錢?,F在俄羅斯已經有點扛不住了:工廠缺工人,企業因為利率太高活不下去,老百姓消費能力越來越差,再拖下去,可能不用戰場打敗仗,國內經濟先垮了。
所以俄軍現在急著要“大決戰”。從哈爾科夫到扎波羅熱,130多萬大軍已經集結,就想速戰速決——要么逼澤連斯基投降,宣布勝利后抽身搞經濟;要么至少打個像樣的勝仗,有本錢坐下來談判。要是再陷入消耗戰,北約的援助只會越來越多,等烏克蘭全面換上北約裝備、融入北約作戰體系,俄軍更難辦。
但這決戰風險不小。俄軍最怕的是,仗一打起來,歐洲徹底“豁出去”。之前歐洲還偷偷摸摸控制援助規模,真到了“大決戰”的節骨眼,說不定把壓箱底的武器全給烏克蘭——到時候俄軍要是沒拿下勝利,不僅白費力氣,還得繼續耗著,那才是真的麻煩。
現在俄軍的策略很明確:用“硬威懾”逼歐洲收手?!伴粯洹睂椀纳涑滩皇请S便說的,11分鐘到柏林、16分鐘到倫敦,就是告訴歐洲各國:別把“給烏克蘭遞武器”當小事,你們的首都離戰場不遠。外交部的警告更直接:“遠程武器的供給方,都在靶心”——這已經不是針對烏克蘭了,是直接把北約拉進“風險圈”。
其實俄軍這招,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之前光靠打烏克蘭本土,等于“打盾牌”,傷不到后面的“持盾人”;現在把目標對準“持盾人”,是想讓北約投鼠忌器。畢竟歐洲國家也不傻,真要是自己的軍事基地被俄軍炸了,這仗就不是“援助烏克蘭”那么簡單了,很可能引火燒身。
不過這招能不能奏效,還得看歐洲敢不敢賭。美國已經把“截胡”武器當常態,德國、英國也在加碼遠程武器,顯然沒打算停。而俄軍的壓力越來越大:軍費吞掉三分之一財政,印盧布抗通脹,老百姓日子越來越緊,拖得越久,手里的“籌碼”越少。
說到底,俄軍現在才明白:打不贏烏克蘭的關鍵,不是烏克蘭多能打,是北約在背后“托底”。這記甩向北約的“巴掌”,既是警告,也是無奈——再不讓北約停手,自己可能真扛不住了。接下來就看歐洲接不接這記“巴掌”,要是還硬頂,這仗恐怕要往更危險的方向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