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沉默,十家拉黑。”在全球地緣格局不斷變化的今天,中歐關系再度成為國際輿論的風暴眼。
7月,歐洲議會一份內部通報迅速傳遍各大主流媒體:歐盟宣布將10家中國機構列入最新一輪對俄制裁名單。此前,中方剛剛解除對歐盟政客的制裁,釋放善意信號,歐盟的做法卻讓外界嘩然。
大國博弈:信號與反信號
7月16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正式證實,中方已取消對歐洲議會議員賴因哈德·彼蒂科菲爾等人的相關限制措施。彼蒂科菲爾在2021年因涉疆言論被中方制裁,如今三年后恢復正常往來,這一舉動被不少國際分析師解讀為中國主動緩解中歐緊張關系的重大舉措。
在中國外交部官方網站公布這一消息僅三天后,歐盟委員會公布對俄羅斯的第18輪制裁方案,名單中赫然出現10家中國機構。這份名單隨即成為全球財經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
據歐盟委員會最新數據,新增的26家被指規避制裁的實體中,7家來自中國內地,3家注冊在香港,4家源于土耳其。尤其引人矚目的是,綏芬河農村商業銀行和黑河農村商業銀行兩家中國地方銀行首度進入歐盟制裁清單。自此,歐盟對中國的單邊制裁范圍出現歷史性升級。
歐盟此番制裁決策并非孤立事件。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對俄經濟制裁持續加碼,意圖削弱俄羅斯的戰爭能力。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2025年6月發布報告顯示,歐盟對俄制裁措施在經濟層面已接近極限,金融、能源、貿易三大領域的反制工具消耗殆盡。
面對美方在關稅與貿易領域的強硬立場,歐盟內部分歧不斷加劇。法國與德國試圖保持對美強硬,法國外交部長巴羅公開表示,若對美讓步,未來不僅中國會效仿,美國也會不斷“收割”歐盟利益。歐盟小國則更傾向于務實,主張避免與美國正面沖突。
德國總理默茨在7月17日的聯邦議會質詢中痛批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指責歐盟內部規則繁冗、官僚作風嚴重,聯合烏克蘭政策“費力不討好”。默茨憤怒的根源在于,特朗普政府的新一輪關稅政策幾乎正面沖擊德國制造業,產業鏈上下游均受到明顯影響。
制裁理由與中方回應
歐盟對中國機構的制裁理由主要有三點:為俄羅斯提供經濟支持(如貸款、購買石油天然氣)、涉嫌出口軍民兩用無人機等致命武器,以及協助俄羅斯規避貿易限制。歐盟官方文件強調,這些實體“對俄戰爭能力構成實際支撐”。
中國駐歐盟使團7月19日發布聲明,強烈反對歐盟缺乏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要求歐方立即糾正針對中國金融機構的不當做法。
中國外交部多次重申,對軍民兩用物項出口始終嚴加管控,相關指控完全屬于抹黑與推卸責任。這一回合的外交交鋒,凸顯出國際制裁體系的復雜性與多方博弈下的利益拉鋸。
歐盟對華制裁節點的選擇,與美國對歐盟關稅談判的進展密切相關。7月下旬,白宮與歐盟委員會圍繞汽車、農產品、服務等領域的關稅問題展開新一輪磋商。
據彭博社報道,特朗普政府堅持對歐盟汽車維持25%高關稅,并明確警告:即便達成新協議,關稅底線也在15%至20%之間。
面對美方步步緊逼,歐盟反擊手段日益有限。服務領域作為最后一張底牌,一旦被拋出,歐盟擔心引發美方在藥品、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更強報復。在多輪談判陷入僵局的情況下,歐盟對第三國的制裁動作,成為維持自身談判籌碼的“非常規武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歐盟對美貿易順差同比下滑近12%。德國、法國等出口型國家壓力陡增,歐洲議會內部對馮德萊恩的批評聲浪也隨之高漲。歐盟試圖通過對中國施壓,間接向美國展示自身的強硬姿態。
俄烏沖突的變局與多邊壓力
7月,北約成員國在布魯塞爾達成共識,將國防開支提升到GDP的2.3%。美國最新一輪對烏軍援計劃已進入國會審批流程,特朗普政府公開批評普京“過于強硬”,并向外界釋放出“如50天內不見停火,美國將對俄實施新制裁”的信號。
在俄烏沖突持續拉鋸的背景下,歐盟對中國發起制裁的深層原因之一,是希望借助中國對俄經濟合作的影響力,倒逼俄羅斯重返談判桌。美歐都希望中國能夠站隊,加入對俄制裁陣營。現實卻是,中國始終維持中立立場,強調推動俄烏停火、反對任何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
公開數據顯示,2024-2025年間,中俄雙邊貿易總額逆勢增長5.7%。這組數據引發歐美媒體廣泛關注,被視為中俄經濟合作韌性的有力例證。歐盟此次制裁中國金融機構,既是對中俄合作的直接打壓,也是對第三國參與俄烏沖突的“信號制裁”。
歐盟制裁名單的擴展,直接擊中了全球貿易與金融供應鏈的敏感神經。兩家中國邊境銀行被列入制裁名單,牽涉的不僅是中俄之間的結算通道,更涉及歐亞大陸間的跨境支付與大宗商品結算安全。
路透社分析指出,上半年,全球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同比增長8.2%。歐盟對中資銀行的制裁,可能倒逼中國金融機構加速布局歐亞支付網絡,推動“去美元化”進程加快。國際清算銀行(BIS)警告稱,金融制裁的外溢效應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金融體系的碎片化風險。
歐盟此舉同樣影響到中歐貿易大宗商品結算的穩定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上半年,中歐貿易總額依然保持正增長,但增速較2024年同期明顯放緩。制裁升級帶來的不確定性,令中歐企業更加謹慎評估跨境金融與供應鏈風險。
美歐博弈下的歐盟困境
歐盟夾在美國與俄羅斯、中國等大國之間,陷入多重矛盾和利益糾葛。美國在俄烏沖突和貿易爭端中不斷獲益,強化對歐洲的能源、軍火和高科技出口。歐盟一方面追隨美方戰略,另一方面卻因地理與經濟利益深度綁定俄羅斯和中國,導致政策空間大幅收窄。
國際經濟研究機構CEPR(歐洲政策研究中心)7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歐盟對俄制裁效果有限,俄羅斯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能源出口依然是歐洲多國的“生命線”。烏克蘭局勢久拖不決,歐盟安全機制不斷遭遇挑戰,內部矛盾逐漸激化。
在歐盟對華制裁的背后,是對美政策的搖擺與對內政治壓力的不斷疊加。法國、德國等大國主張強硬路線,小國則更關注風險防控。歐盟機制內部分歧,令政策執行層面頻頻出現妥協與退讓。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18 10:06:反擊或妥協?歐盟在對美采取報復措施上陷入兩難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