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去48小時,以色列對敘利亞發動精準空襲,3人死亡30人受傷,總統府、國防部、總參謀部被悉數"點名"。
外表看是軍事較量,骨子里是中東力量版圖的重新洗牌,100萬德魯茲人的命運選擇,正在撬動整個地區戰略平衡。
以色列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朱拉尼的"建國夢"還能撐多久?
炸彈落在總統府那一刻,朱拉尼的"建國夢"碎了一地
從表面看,這就是一次精準的軍事打擊。
以軍的炸彈像長了眼睛一樣,專挑要害下手。總統府、國防部、總參謀部,每一個目標都是敘利亞新政權的命門。
更讓人意外的是,空襲發生時,多家媒體正在大馬士革直播。爆炸的瞬間被鏡頭完整記錄,女主持人被巨大的爆炸聲嚇得從椅子上跌下來。
這個畫面迅速傳遍全世界,以色列想要的震懾效果瞬間達成。
可是朱拉尼當時在哪?
消息說他早就"尿遁"了,炸彈落下時總統府里空無一人。這個細節暴露了一個殘酷現實。
連朱拉尼自己都知道,這棟樓隨時可能被炸成廢墟。一個政權的領導人,對自己的辦公地點都沒有安全感。
德魯茲人的表態更是配合得恰到好處。
蘇韋達省升起以色列國旗的那一刻,整個中東都安靜了。這不是偶然,而是以色列多年布局的結果。
事情要從7月12日說起。那天,一名德魯茲商人在前往蘇韋達的路上被貝都因部落扣押。
德魯茲方面派人交涉未果后,雙方爆發武裝沖突。貝都因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與德魯茲派在經濟、宗教等領域長期存在矛盾。
朱拉尼政府宣布介入"執法"。
14日,敘臨時政府派遣國防部與內務部的武裝力量進入蘇韋達省"恢復秩序"。臨時政府軍憑借人數和裝備優勢,迅速推進至蘇韋達市。
德魯茲方面立即否認邀請政府軍介入,并宣布拒絕。以色列首次發動空襲,轟炸臨時政府軍所在地,摧毀其部分重型裝備。
15日,德魯茲派民兵開始進入蘇韋達市,與敘臨時政府軍交火。
眼見無法速戰速決,朱拉尼選擇妥協,宣布與德魯茲方面達成停火協議。
結果短暫的平靜僅持續了數小時。16日,敘臨時政府在當地的警察聲稱遭到德魯茲民兵攻擊,被迫"自衛還擊"。
德魯茲派高層呼吁"國際社會"干預,所謂的"國際社會",當然指的就是以色列。
內塔尼亞胡的算盤:一顆炸彈解決三個難題
往深里挖,這次空襲的時機太巧了。
就在內塔尼亞胡出席腐敗案聽證會的當天,以軍炸彈就落在了大馬士革。一個細節讓人深思:聽證會進行到一半,內塔尼亞胡以"緊急軍事行動"為由提前離席。
這種操作在以色列政壇并不罕見。每當內塔尼亞胡面臨國內政治壓力時,對外軍事行動就會適時出現。
從政治角度看,這是一石三鳥的精妙操作。
國內注意力瞬間從腐敗案轉向軍事勝利。
國際上給朱拉尼政權一個下馬威,讓這個前恐怖組織頭目明白誰是老大。地緣上為德魯茲人"保護區"造勢,為將來的既成事實做鋪墊。
內塔尼亞胡的政治嗅覺確實夠敏銳。他深知,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勝過千百次的法庭辯護。
朱拉尼的反應也在以色列意料之中。
這個穿著西裝革履的前恐怖分子,雖然表面上有了政治家的派頭,但骨子里的本性難移。面對德魯茲人的"挑釁",他的第一反應還是武力鎮壓。
蘇韋達省醫院的無差別屠殺就是最好的證明。不少德魯茲人被當街槍殺,不管男女老幼。
這些恐怖分子甚至拍攝小展示自己的"功績"。畫面很快傳到以色列,成為以軍空襲的最佳借口。
以色列防長卡茨的表態也很有意思。
他強調,敘利亞南部的德魯茲人關乎以色列利益,朱拉尼的人如果不撤退,以色列必將進行進一步回應。
這種表態的潛臺詞很明確:德魯茲人是以色列的"自己人"。
任何對德魯茲人的傷害,都等同于對以色列的挑釁。這種邏輯在國際法上站不住腳,但在中東的叢林法則中卻很實用。
朱拉尼政府的軟弱反應進一步坐實了以色列的判斷。
面對以軍的精準打擊,敘利亞新政權迅速"認慫",宣布與德魯茲人停火,并同意從敘南部邊境撤兵。
這種表現讓人想起一句話:紙老虎就是紙老虎,一捅就破。
以色列又玩老把戲:先保護,再占領,最后變主人
這套劇本以色列早就用過。
戈蘭高地就是最好的例子:先以"安全需要"為名軍事占領,然后通過既成事實讓國際社會默認,最后直接宣布主權。
整個過程用了半個多世紀,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穩。現在國際社會基本默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控制。
現在輪到蘇韋達省了。
德魯茲人總人口100萬,一半在敘利亞,15萬在以色列。以色列境內的德魯茲人早就成了以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以色列忠心耿耿。
這次沖突中,不少以色列德魯茲人甚至要求政府允許他們跨境"保護同胞"。
德魯茲人的政治選擇其實很現實。
在阿薩德統治時期,蘇韋達省的德魯茲人享有高度自治,與中央政府關系相對穩定。但朱拉尼上臺后,一切都變了。
這個前恐怖組織頭目對宗教少數派從來不友好。德魯茲人看得很清楚,與其等著被"清理",不如主動尋求保護。
以色列的強大有目共睹,德魯茲人的選擇符合生存邏輯。
更何況,德魯茲人本來就跨境而居,族群認同超越了國界限制。在他們看來,投靠以色列不是背叛,而是回歸。
朱拉尼政府在這個問題上進退兩難。
如果強硬鎮壓,就會給以色列干預提供借口。如果妥協退讓,又會讓其他地方勢力有樣學樣。
3月份,朱拉尼在拉塔基亞對阿拉維派的鎮壓就是前車之鑒。雙方死傷超過千人,但阿拉維派在當地依然活躍。
這次與德魯茲人的沖突,性質更加復雜。
因為背后站著以色列這個地區軍事強國。朱拉尼的坦克裝甲車在以色列空軍面前,就像玩具一樣脆弱。
16日下午的空襲就是最好的證明。以軍同時轟炸了兩個重要目標,把敘軍總參謀部的建筑物直接"送上了天"。
以色列的意圖很明確。
通過精準打擊展示實力,讓朱拉尼明白力量對比的懸殊。同時向國際社會傳遞信號:敘利亞南部是以色列的勢力范圍,外人不得染指。
這種做法在國際法上確實站不住腳,但在中東的現實政治中卻很有效。
畢竟,拳頭大的就是道理。
美國話還沒說完,以色列就動手了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停火呼吁"墨跡未干,以色列戰機就再次起飛。
這個細節很說明問題:在中東,以色列已經強大到可以"選擇性聽取"美國建議的程度。更準確地說,是敷衍了事。
美聯社證實,以色列實際上是在敷衍特朗普,根本沒有實質性停火,而是繼續對敘利亞發動空襲。
特朗普政府的態度更加微妙。
一邊公開批評以色列"過度使用武力",一邊又強調"以色列有自衛權利"。這種表態的潛臺詞很明確:批評是做給外界看的,支持才是真心話。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剛剛親自接見了朱拉尼。
這次會面給了敘利亞新政權某種"合法性背書"。美國從制裁到承認的180度轉變,讓朱拉尼以為自己找到了靠山。
但現實很快給了他一記耳光。美國的承認并不意味著保護,更不意味著可以無視以色列的警告。
這就讓朱拉尼陷入了一個尷尬境地。
想抱美國大腿獲得國際認可,但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卻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在這個三角關系中,朱拉尼顯然是最弱的那一方。
美國的中東政策一直很務實。
支持敘利亞新政權是為了制衡伊朗,但這種支持是有條件的。如果朱拉尼的行為威脅到以色列安全,美國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畢竟,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這個地位無人能夠撼動。
朱拉尼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在以色列空襲后迅速"認慫"。
敘臨時政府連個出來說話的人都沒有,連朱拉尼都不知道跑到哪去了。這種表現讓人想起一個詞:聞風喪膽。
以色列極右翼分子本格維爾的表態更是直白。
他公開表示,朱拉尼就是個極端主義分子、恐怖分子,"咱們炸死他得了"。雖然這種表態過于極端,但也反映了以色列內部的真實想法。
在以色列看來,朱拉尼的"改邪歸正"不過是權宜之計。
一個恐怖分子說他要當政治家,你會相信嗎?以色列顯然不信。與其等著朱拉尼"露出真面目",不如現在就給他點顏色看看。
防長卡茨的最后通牒很有分量:警告已經結束,接下來要玩真的。
從以色列的表態來看,這次空襲只是開胃菜。
如果朱拉尼繼續在德魯茲人問題上硬撐,以色列很可能會加大打擊力度。到時候,不只是總統府被炸,朱拉尼本人的安全都成問題。
這種威脅對朱拉尼來說是致命的。
他剛剛從恐怖組織頭目轉型為"國家領導人",還沒有享受到權力的甜頭,就要面臨被"斬首"的風險。這種落差,估計他自己都沒有預料到。
結語
德魯茲人的選擇,折射出小民族在大時代中的生存智慧,也暴露了國際秩序的深層缺陷。
中東版圖重構才剛剛開始,族群政治將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戰場,地區穩定面臨長期挑戰。
面對這種復雜局面,國際社會應該如何平衡人道主義關切與地緣政治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