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朝廷做出的決定,表面看沒問題,實則一步錯步步錯。
到底是哪三次?怎么就成了災難的起點?
東漢“放人入境”引爆北方地震
我先說真事,劉秀打下天下后,面對北方歸順的匈奴部族,不少大臣提議把他們往里遷一遷。
別小看這舉動,后來變成炸彈。
他們從漠北一路往南,逐步扎根華北,漢人并未警覺,遷民、匈奴農牧同步進入河北一帶。
一開始遷移好像沒壞,可幾十年后,這些胡人家口越聚越大,能打仗的也多。他們不再是工具部隊,成了有組織有實力的地方勢力。
西晉時期爆發“八王之亂”,晉室內亂,五胡趁機作亂,殺晉帝,滅晉朝。
北方變亂完畢,五胡政權一個接一個,中原徹底撕裂。
北方漢人恐慌,絕望逃亡到長江以南,史稱“衣冠南渡”。
這決策能不糟?
劉秀當時圖的是緩兵之計、安內,少問過后果,也沒人真正負責遷移后的治理。
后來五胡亂華持續十年,波及數百萬人。
311年前趙族攻克洛陽,晉懷帝、晉愍帝被俘,死無數人。華北像被洗劫,城郭荒涼。
漢族大量南移。我看的是:一筆看似善意的舉措,卻徹底改寫版圖。
五胡政權殘酷,對漢族土地、文化毀滅性壓迫,冉閔屠胡,可以說是一種反抗,抵不過胡人政權的延續。
直到鮮卑統一北方建北魏,中原才慢慢重建秩序。
可代價,滿地焦土、斷壁殘垣、人荒馬亂。
我提問:當初如果劉秀看到后代影響,會讓他們跨越國界嗎?這問題顯然沒人能回答。
史書告訴我們,遷民政策若不掌權、無制度,就可能毀掉整個中原。
黃河中游人口驟降,江南邁入崛起快車道,政治重心南遷,這是我眼里的第一枚重大炸彈,引爆后代戰略狂瀾。
大唐“養大諸侯” 導火索安史之亂
說完一局,又來看第二局,唐朝也沒學,反而把問題復制了升級版。
玄宗開元年間表面國力強盛,可內部卻埋下定時炸彈:藩鎮制度。
天寶以前,節度使拿兵拿錢,開始握住地方實權。
你以為那是“保護邊疆”?呵呵,是“養一群軍閥”,典型的就是安祿山,他控制三鎮有三十萬兵,權力宛如諸侯,想著想都知道危險。
755年,安祿山順手搞起大叛變,打著“為國清君側”旗號,兵馬發動,直接朝京進發。
中央沒反應,多名忠臣將軍被逼害,反而打開了后門。
他們先拼死守潼關,結果被權臣栽贓“違法募兵”,被處死,你敢想?守都城的將領先被砍頭,敵人就一路南下。
長安淪陷,玄宗帶著楊貴妃西逃四川。
洛陽也被攻陷,安祿山一度定都。全國大戰七年,戰火蔓延,北方人口銳減近半。
農田荒廢,城池廢墟,到處是廢墟和哭聲。中央國力崩潰,根被拔了。
不得已,唐廷聯合回紇把亂擁回去,可誰知道收復只是暫時。為圖安穩,叛將穩被封節度使。田承嗣、李懷仙繼續坐鎮地方。
你封他們是握住他們?不,你等于是把炸彈埋在地里。他們有地盤、有錢、有兵,中央沒辦法。
從此,“河朔三鎮”成長期割據。
這事不哥今天你能想到,他們仗著封號,稅余不上交,兵權不服管,朝廷越管越沒力。你說,這形勢怎么收回?
我覺得,中央的這條決策,年輕時候看似圓滿,后來暴露的是骨子里沒制衡、不服管。
后面多個皇帝試圖削權,大多收不回來。唐德宗試圖削剃藩,但立馬引起叛亂,打不過只能撤退,回頭又繼續當土皇帝。
黃巢起義一發不可收拾,李柷、朱溫趁亂崛起,950年代徹底滅唐,進入五代十國。
這結果,是天然滿制造的悲劇。朝廷給權,卻不給章法不給約束,只留下內鎖機關,結果不是自縛手腳就是炸彈時代。
我直白點:沒有制衡的“養大”,十有九敗。封藩治邊是善意,可你要是把自己打包給他們,還想奪回來?這是賊聰明還是賊傻?你覺得呢?
宋徽宗“玩政”誤國,北宋轟然崩塌
我想問,你覺得皇帝能“躺著當”嗎?
宋徽宗趙佶,這人不是不聰明,書法、繪畫、園林、詞賦都高得離譜,偏偏不在正事上用功。
他登基時,朝廷內外本已積弊深重,他倒好,搞黨爭,聽權臣,玩藝術,一步一步把國家玩成斷線風箏。
宋徽宗最信誰?蔡京,那人手腕高、心機深,把文臣系統玩得服服帖帖。
他推“新法”,收苛稅,搞虛報,基層民不聊生。
朝堂文官集團爭權奪利,武將邊緣化,整個國家看上去像官帽堆起來的,骨頭卻是空的。
這時候,北方的金國悄悄崛起,完顏阿骨打打敗遼國后,對宋態度模糊。
宋朝高層盲目自信,認為可以趁火打劫,把遼的“燕云十六州”討回來,還真出兵合擊遼國,金滅遼后,果然把燕京交還給宋,代價呢?你猜。
宋出大價錢換回的土地,其實防線全失。
金人對宋的虛弱一清二楚,戰場上,宋兵裝備差、士氣低,一打就垮,結果金人南下,撕破臉皮,攻破汴京。
靖康元年,金兵兵臨城下,宋徽宗已經“禪位”給兒子宋欽宗,自以為能避禍,自己“太上皇”身份還能保全。
結果金軍不講情面,父子雙雙被俘,整個后宮、宗室、文武大臣幾乎盡數被擄北上,史稱“靖康之恥”。
一場朝堂亂政,引來國滅家破,皇帝、太子、妃嬪、士大夫,全被押往北地,許多人淪為奴仆、玩物,被羞辱一生,北宋就這樣,滅了。
而徽宗呢?在金國待了近十年,死得郁郁不得志。
我想問:他后悔了嗎?這個人,生前留給世人的是“瘦金體”,死后卻留給后人的是斷裂的王朝、撕裂的文明、千萬人動蕩的痛。
南宋雖在杭州建立偏安政權,失地已久,燕云防線徹底崩盤,北方大量漢人被金人奴役,中原徹底變成“邊疆”。
這決策失誤,不在一時,在整個政治機制早已腐壞,皇帝無為,權臣當道,武將無權,文官欺上瞞下。
我說句不客氣的:靖康之恥,是整個朝堂自毀長城的結果。不是金兵太強,而是自己太爛。
宋朝本該是文治典范,卻因為朝政玩物、軍事廢弛、君臣互騙,把國家拱手交出。
你說,皇帝該不該畫畫?可以。
如果他把全副精力放在斗蛐蛐、畫花鳥上,那就是拿江山換玩具。
不是不能浪,而是不能躲著治國。
明清閉關鎖國,堵上的是門,斷掉的是路
我最后說個最長遠的坑:閉關鎖國。
這事不是一代人決定的,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就有跡象。
他怕倭寇、怕海盜,也怕人民私自出海。他下令“禁海”,沿海百姓不能造船出海,連捕魚都受限。
海商被一律視為“奸賊”,搞成內陸心態的帝國。
后面明成祖朱棣雖然派鄭和下西洋,熱熱鬧鬧搞了七次,可沒多久,這事就被中斷。
為什么?燒錢多、官員反對,認為“無益于國計”。
結果呢?龐大的海上通道斷了,民間私商被剿滅,民間技術停滯,國門逐漸關閉。
清朝入主中原后,承接明制,對外更加戒備,尤其是康熙、雍正到乾隆三朝,對歐洲傳教士、防范極深。
到了乾隆時期,干脆只留廣州一口通商,外國人不能隨便進內地。
你聽說過“閉關自守”這詞嗎?它不是理論,是活生生的政策。
這政策的直接后果是,錯過了整個工業革命。
當英國在蒸汽機上狂飆突進,當法國研究火炮材料,當德國建鐵路搞電報,中國還在想著如何限制“洋人行商”。
他們認為天朝上國,不屑與蠻夷平起平坐。
清廷甚至多次拒絕英國使節提出的常駐外交、自由貿易要求,認為那是“妄想”。
乾隆皇帝直接給英國國王寫信,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勞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句話,百年后讓后人咬牙切齒。
等到鴉片戰爭爆發,英艦開到珠江口,清朝還覺得對方不過是小國進犯。
等真打起來,才發現武器、火炮、戰術完全落后,割地賠款,條約連簽十幾份,國門這時才“被打開”。
可到那時候,路已經堵太久,國人對外界認知狹窄,文化封閉、經濟技術嚴重落后。
自強運動想搞現代化,可是底子太差、觀念太舊,起不來。
閉關不是瞬間毀滅國家,它是一刀一刀砍斷聯系的鈍刀子。
從“禁止造船”“清剿海商”,到“廣州一口”,再到“拒絕談判”,每一步都在筑墻,墻筑得越高,摔得越慘。
我想反問一句:誰給皇帝的信心,能覺得靠自給自足就能安天下?
誰給朝堂的勇氣,覺得世界可以被隔絕?
當他們堵住的是海岸線,實際斷的是整個國家的未來。
文化不通,技術不達,軍事不進,貿易不暢。
人家幾百年走出來一條現代化道路,我們還在山水畫里找出路,這決策,不是守舊,是自斷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