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肚子、猛運動、吃瀉藥”,這是不是很多減肥胖友曾經踩過的坑,
以這種方式來減肥,體重或許暫時下降,但卻可能換來疲勞乏力、月經紊亂、脾胃虛寒等問題;明明想變美,身體卻先被拖垮了。
關于肥胖,中醫看透了本質:真正的肥胖,從來不是 “營養過剩”,而是身體 “運化失靈”。
中醫講 “脾虛則濕盛,濕盛則痰生”。當脾胃陽氣不足,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氣血能量,反而變成痰濕、脂肪堆積在體內。
這類人往往有典型表現:四肢浮腫、大便黏馬桶、飯后犯困、肚子松軟肥胖,甚至冬天手腳冰涼、夏天怕熱卻出虛汗 —— 這正是 “虛胖” 的信號:虛在陽氣,堵在寒濕,代謝如同被凍住的溪流,怎能不胖?
而黃芪,正是破解這一困局的 “鑰匙”。
作為中醫 “補氣第一藥”,它能直入脾胃,一方面提升脾胃運化能力,讓吃進去的食物變成氣血而非痰濕;另一方面打通水液代謝通道,讓堆積的濕氣隨小便排出。
但黃芪的用法大有講究,根據不同體質搭配,才能事半功倍。今天,邀請到中醫減重專家范琳燕主任來和大家分享2種用法和要避開的誤區。
第一杯:黃芪生姜紅棗茶
組方:黃芪 20g、生姜3片、紅棗3顆
適用人群:
肚子胖、下肢浮腫,捏一把肉軟乎乎,按下去有凹陷(水腫型肥胖)
冬天手腳冰涼,夏天不敢吹空調,吃涼食容易腹瀉
舌苔白厚,邊緣有齒痕,大便黏膩不成形
配方解析:
黃芪:補脾胃之氣,推動水濕運化。
生姜:辛溫散寒,化解體內的 “寒冰”。很多人久坐不動、愛吃冷飲,寒濕像淤泥一樣堵在體內,生姜就像一團小火,慢慢融化這些 “冰疙瘩”。
紅棗(去核):養血安神,防止黃芪補氣過猛導致 “上火”,同時甘甜入脾,增強脾胃動力。
用法:每天早上煮水15分鐘,(黃芪提前泡30分鐘),代茶喝。
第二杯:黃芪荷葉陳皮茶
組方:黃芪15g、荷葉10g、陳皮5g
適用人群:
全身肥胖,尤其是腰腹、后背肉厚,摸起來緊實,容易長痤瘡、脂溢性皮炎;
一動就出汗,口干口苦,喜歡喝冰飲,但喝完反而更渴;
舌苔黃厚膩,大便黏臭,小便黃赤;
配方解析:
黃芪:此時用量稍減,避免溫燥加重濕熱,重點用其 “補氣升陽” 之力,推動濕熱排出。
荷葉:堪稱 “天然刮油草”,中醫認為它 “升清降濁”,能把上焦的油脂、中焦的痰濕、下焦的濕熱一起帶走。
陳皮:理氣化痰,解決濕熱型肥胖常見的 “氣滯” 問題 —— 這類人往往情緒煩躁、胸脅脹滿,陳皮就像給身體 “通下水道”,讓氣機順暢,代謝廢物才能排得更徹底。
用法:黃芪、陳皮煮15分鐘,關火前5分鐘加入荷葉(避免久煮破壞有效成分),放溫后喝,可反復沖泡。建議下午喝,此時是膀胱經當令,祛濕效果會更佳。
喝黃芪水避開3個誤區
體質不對,反增濕熱:
黃芪雖好,卻不是 “萬能減肥藥”。陰虛體質(口干舌燥、失眠多夢、舌紅少苔)需搭配麥冬、枸杞;上火人群(咽喉腫痛、便秘)建議減半用量。不了解自身情況,請先咨詢專業醫生辯證。
只喝不動,效果打折:
黃芪水是“內調”,還需“外動” 配合。平時要配合一些溫和的運動和拉伸,能讓氣血循環更。
短期求快,不如慢調:
中醫減肥是 “改體質” 而非 “減體重”,期間要更多的關注身體和緯度的變化,不必糾結體重秤上的數字 —— 真正的瘦,是從內到外的輕盈。
飲食配合,事半功倍:
減肥這事,七分靠飲食,想要瘦,一定要配合合理飲食(注意:不是節食),要定時定量,營養均衡,每餐7分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