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格林克維奇公開要求,北約32國必須做好與中俄兩線作戰的準備,地點可能在歐洲和太平洋,同時他表示2027年可能是爆發點,所以北約必須做好應對準備。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北約的政客們在放空炮,而是軍方實際主官在正兒八經地在炒作。
要搞清楚他的動機,得先回到北約現在面臨的處境,首先是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三年多,在西方制裁之下,俄羅斯不僅沒有倒下,反而在戰爭中逐漸適應了高強度消耗戰,進行了工業體系重組,使得前線彈藥供應充足,前線部隊輪換體系也越發成熟。相反,烏克蘭則越來越依賴外援,但值得注意的是,北約已經拿不出更多更先進的武器來給烏克蘭輸血了,而且大部分成員國對這場沖突的態度也從“志在必勝”轉向“疲憊應付”。
格林克維奇作為美軍駐歐洲最高將領,看到的是最直觀的戰場壓力,他知道歐洲的防務系統長期依賴美國,而它自己的軍工業早就跟不上節奏。但美國也有自己的麻煩,當前美國債臺高筑,同時造艦能力也在下降,美國都不可能無限度地將資源投給歐洲。所以格林克維奇才會喊出“必須做好兩線作戰準備”,這其實是一種“逼迫型動員”。他知道,如果再不對這些國家施加壓力,那么32個國家還會繼續各自為政,一邊嘴上喊團結,一邊真要出事時手里沒幾顆炮彈。所以他還專門強調“我們必須把GDP的5%投到軍費里”,這基本就是在給各國議會打預防針,不掏錢就別談防務。
至于把“中俄”放在一起,是典型的軍事思維套路。在軍人眼里最怕的是敵人“協同出招”,尤其是兩個方向一起爆發沖突,所以他把中國列進來,不僅為了炒作“威脅論”,而是為了讓決策層看到最壞的可能性,從而逼著他們加快動作,這是一種策略語言,同時格林克維奇還明確提到“我們將需要一切可能的裝備、設備和彈藥”,這句話背后的現實更扎心。
另一邊,根據美國退役上校麥格雷戈的說法,美國現役導彈庫存只能維持8天的作戰量,之后就只能靠核威懾了。這聽上去有些夸張,但反映出了美軍當前的困境,在過去幾年,美國參與太多局部沖突,從烏克蘭到中東、紅海、亞太,從“毒刺”到“海馬斯”,已經快掏空美軍庫存,但軍工企業也不是無限產能,就拿大口徑炮彈來說,美國目前每月能產10萬枚,計劃2026年達到這個目標。但俄羅斯2024年就搞出了450萬枚 。
這也是為什么格林克維奇在講話中大篇幅講“工業合作”的原因。他不只是對軍隊發話,也是在對軍工企業施壓,他要他們縮短開發周期、加快交付速度,讓整個北約在硬件上跟得上戰略節奏,現在再看特朗普敲詐北約就不難理解了,他雖然口頭說要繼續軍援烏克蘭,但同時加上一句:由盟國掏錢。這說明美國內部已經開始盤算成本,甚至在考慮如何把高昂的戰爭支出轉嫁出去,這不僅是財政壓力的表現,也是對北約“長期依賴美援”狀態的不滿。
而格林克維奇這番話,說白了也是想倒逼北約掏錢改革。他當然知道美國導彈不夠,北約軍備拖后腿,軍工體系產能跟不上,這些全是現實問題。但在現實面前,如果不主動喊出風險,只會等著事出突然,到時候就不是“8天導彈不夠”的事,而是戰略被動和盟友互相指責。然而,他明顯是選錯了對象。
要知道,中國始終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既不主動挑釁,也不輸出沖突,反而持續通過外交溝通管控分歧。美方一再渲染“中國將成最大威脅”,卻在實際部署中深陷烏克蘭、中東等多線危機,所以美方繼續拿中國說事,只會誤導美國戰略判斷,浪費資源,錯失解決現實安全挑戰的窗口。從長期看這種操作只會削弱美國的全球威信,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總之,北約最高司令喊出“兩線作戰”,更多是在逼32個成員國掏錢備戰,這也是美軍慣用的手段,每年在要軍費的時候,喊得最歡。不過我們也不能放松警惕,還要對這些動向必須高度關注,尤其是美國把中國和俄羅斯綁定一起炒作的時候,就更不能被節奏帶著跑,而中國要做的就是把握好主動權,堅守戰略定力,在不斷增強自身軍工實力的同時,搞清楚對手的底牌和真正意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