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2008年,人們在山西龍泉寺挖出了一塊石板。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塊石板底下竟是座唐代地宮,但考古人員并沒有立刻探查其中的金棺,過了12年都沒敢打開。
石板表面隱約露出繁復的花紋,看起來不像現(xiàn)代物件,工地負責人趕緊聯(lián)系了太原市文物研究所。
所長張志敏趕到現(xiàn)場后,蹲在泥地里仔細擦拭石板——那些卷草紋和寶相花圖案,帶著明顯的唐代特征。
這下面恐怕有東西,張志敏當即判斷,隨即上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考古隊的勘探很快有了結(jié)果:石板下的是一座唐代地宮入口。
推開雕刻著獸首銜環(huán)的石門,地宮上的壁畫色彩雖已斑駁,仍能想見當年的絢麗。
地宮中央石匣靜靜停放,匣身刻著纏枝蓮紋和幾行模糊的銘文,隱約能辨認出大唐字樣。
打開石匣,一套五層棺槨赫然出現(xiàn),最內(nèi)層的純金棺槨上四神紋飾栩栩如生。
這套棺槨的規(guī)格一開始就暗示了墓主的特殊身份,
按《禮記》記載的喪葬制度,唐代雖已不嚴格遵循周代禮制,但五重棺槨仍非普通人能用。
考古專家推測,墓主大概率是唐代高僧或與皇室相關的佛教人物。
金棺的工藝尤其引人注目,純金質(zhì)地的棺體,四神圖案采用鏨刻工藝,線條細膩到連神獸的鱗片都清晰可辨,這種工藝在唐代多用于皇室器物。
專家推測這座地宮可能與武則天時期的佛教興盛有關,
武則天稱帝時曾借助佛教經(jīng)典論證合法性在全國廣建寺院,龍泉寺或許就是這一政策的產(chǎn)物,而地宮的主人,可能是當時備受皇室尊崇的高僧。
但是金棺出土時考古隊并沒有立刻開啟,現(xiàn)場的緊急保護措施反而讓棺槨被小心封存,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棺槨上的那條紅絲帶,雖然看起來鮮艷如新,但檢測顯示絲帶的纖維早已老化,只是在相對密閉的地宮環(huán)境中保持了形態(tài)。
當時稍微一碰,絲帶邊緣就會掉渣,如果強行解開蝴蝶結(jié),很可能徹底損毀文物。
其次是木材氧化,地宮打開后,外層的木棺暴露在空氣中,不到半小時就從淺棕色變成深褐色,表面甚至出現(xiàn)裂紋。
這讓考古隊意識到,地宮內(nèi)部的微環(huán)境與外界差異極大,金棺內(nèi)的文物可能極其脆弱。
更關鍵的是,種種跡象指向一個猜測——金棺內(nèi)可能存放著佛教舍利,地宮壁畫中的佛陀說法場景、石匣銘文里的舍利函字樣都暗示了這一點。
舍利作為佛教圣物不僅是宗教象征,更承載著千年的歷史信息,如果真是舍利,任何一點損傷都是不可逆的,必須等技術成熟再動手。
從2008到2020年,這口金棺在太原市博物館的恒溫恒濕庫房里靜靜存放了12年,這段時間里,考古團隊做的工作遠比外人想象的復雜。
第一步是搞清楚金棺內(nèi)部的情況。
2012年,考古隊對金棺進行掃描,發(fā)現(xiàn)里面有顆粒狀物體,大小均勻,被兩層麻布包裹著。
結(jié)合龍泉寺的佛教背景,專家基本確定這就是舍利。
接下來的難題是如何無損打開金棺。
他們先分析了紅絲帶的成分,確定是桑蠶絲,因地宮環(huán)境穩(wěn)定,纖維雖老化但結(jié)構未完全破壞。
針對這種特性,專家們研發(fā)出一種特殊的保濕劑,能在不損傷纖維的前提下軟化絲帶,便于解開蝴蝶結(jié)。
同時實驗室里建起了模擬地宮環(huán)境的微艙,確保金棺打開時內(nèi)部文物不會因環(huán)境突變受損。
當時的實驗室連恒溫都做不到,而這12年過去了,文物保護技術的進步是決定性的。
2020年6月,打開金棺的條件終于成熟。
當金棺蓋被平穩(wěn)抬起時,兩層麻布錦囊露了出來,23顆舍利晶瑩剔透,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龍泉寺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雖在武則天去世后五年,但地宮規(guī)格和舍利待遇仍延續(xù)了武周時期的奢華風格。
金棺上的四神本是道教象征,卻出現(xiàn)在佛教舍利棺上,正是唐代佛道融合的體現(xiàn)。
有人曾質(zhì)疑,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上世紀70年代,一些地方為了快速展示文物打開古墓時沒有保護措施,導致大量絲織品、壁畫損毀,那些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龍泉寺金棺的保護,堪稱慢考古的典范。
12年里,專家們沒有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急于打開,而是耐心等待技術成熟,它讓人們看到,考古不僅是挖掘歷史,更是用現(xiàn)代技術守護歷史。
如今,每當有觀眾問起為什么等12年,這個問題已經(jīng)有了答案——
因為它們太重要,重要到我們愿意花12年時間,確保千年前的信仰與智慧能完整地呈現(xiàn)在今天的人們面前。
參考資料:
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發(fā)掘報告》(2010年)
2. 太原市博物館. 《龍泉寺金棺與舍利保護研究》(2021年)
3. 王惠貞. 《唐代絲織品的考古保護技術》(《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5年第3期)
4. 張慶捷. 《唐代佛教地宮的形制與內(nèi)涵》(《考古學報》2018年第2期)
5.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古代絲綢纖維的老化機制研究》(2019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