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不少人都誤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句話的后半句才是整句的重點。
理解錯誤
我們經常能在影視劇里聽到這句話,很多人都把“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理解為:生死和財富都是命中注定的,不管人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改變和決定。
這么解讀,總是帶有非常濃重的悲觀主義情緒,但其實這句話并不是勸人們認命的,而是勸人們在逆境之時要豁達、樂觀看待命運的。
面對境遇中的得失人們應該順其自然,有一個平和的好心態。
這段話出自《論語·顏淵》,是孔子的徒弟子夏安慰司馬牛所說的話,主要目的是為了寬慰開導司馬牛,可不是勸司馬牛對命運順從。
司馬牛也是孔子的弟子,原本是宋國貴族,結果司馬牛的幾個兄弟在國內起勢叛亂,局勢亂起來之后,司馬牛也不得不逃出宋國流離在外。
于是,作為同門的子夏便安慰司馬?!吧烙忻?,富貴在天。”
不過,話雖然不是孔子說的,其中對于生死的解讀和看法,卻和孔子不謀而合,否則也不會被收錄在論語中。
孔子對生死的態度,還有另外兩句話可以體現出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簡單理解就是,要把活人的事看得比死人更重要,所有人都應該立足當下,專注眼前。
該做好的事情都做好之后,接下來便用“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豁達心境去坦然面對命運,是正確對待人生的態度。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后一句就完美符合這一觀點,人們之所以理解錯誤,就是因為對這句話的認知非常片面,只知道前半句,不知道真正重點的后半句。
重點在后半句
這句話的后半句就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p>
“四海之內皆兄弟”應該沒人不知道,但前面“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很多人可能都不熟悉。
用白話來解釋就是,作為一個君子要謹言慎行不犯錯,和外人交往的時候要恭敬有禮,這樣就可以做到朋友遍天下了。
這也和子夏安慰司馬牛的背景非常相符:雖然你的兄弟們發動了內亂,你不得不流亡出來失去了這些兄弟,但你只要言行妥帖,還怕找不到兄弟嗎?
這是多么樂觀積極的心態!
所以我們在學習一些古代名言名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結合全文理解,不然就會出現望文生義,搞錯意思的尷尬局面。
論語中像是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一些句子大家都只知道其中非常片面的一部分,導致意思錯得離譜。
類似的句子
非常典型的比如論語中的另外一句:“父母在,不遠游?!?/p>
不少人把這一句話理解成父母在世的時候,兒女不應該離家太遠,否則就無法照顧父母,讓父母牽掛,這是不孝順的表現。
其實這句話的完整形態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也就是說,孩子在需要外出離家遠的時候是可以的,只需要告訴父母自己的去處和計劃就行。
還有另外一句話更是常見,經常被父母用來催婚催育,“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大部分人都把這句話理解為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不養育后代子女就是最嚴重的。
但其實這個“后”根本不是生育后代的意思,完整句子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這句話當中,把舜“沒有告訴父母就擅自娶妻”當作是“無后”的表現,是在指責舜表現不符合身為子女的道德要求,“無后”指的是沒有遵從身為子女的德行責任,完全不是簡單的結婚生孩子。
還有“三思而后行”也是出自論語,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要勸人做一件事之前務必考慮再三才能行動,但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原句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strong>
翻譯過來就是,季文子想要三思而后行,但孔子非常直白的回答他:想兩遍就夠了,去做吧,不用想那么多遍猶豫不決。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凝結了孔子及其眾多弟子智慧的精華著作,但如果沒能正確理解,而是偏離了原來的意思,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誕生很多糟粕思想,大家一定要注意。
參考資料: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2012-09-06 正義網-檢察日報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百度百科
清風典歷 | 未知生,焉知死 2020-01-06 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司馬耕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