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鮮有好結果的,可溥儀卻是個例外,無論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都沒有難為這個末代皇帝。
溥儀毫無疑問是幸運的,他當時才六歲,根本就不懂政治的險惡。
真正替他遮風擋雨的是隆裕太后,她和革命黨達成協議,為溥儀乃至整個大清皇室都保留了最后一絲體面。
在孫中山眼里,隆裕太后識大體,成功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實現全國共和。
可在當時眾多清朝皇室成員眼里,隆裕完全是被袁世凱“唬了”,是敗壞祖宗基業的千古罪人。
立場不同,對于隆裕的歷史評價截然相反,隆裕太后當時除了發布遜位詔書之外,真的有得選嗎?
被袁世凱威逼妥協
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侄女,光緒和慈禧接連駕崩之后,她成為溥儀的嫡母貴為皇太后,和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共同輔政。
可是,這位皇太后需要收拾的,卻是一個遠超出她能力范圍的爛攤子。
當皇太后僅僅三年之后辛亥革命就爆發了,武昌起義的槍聲不僅點燃了革命的烈火,更是為這個延續了兩百多年的王朝敲響了喪鐘。
各省紛紛響應革命,清政府在地方的統治基礎迅速崩塌。
此時的隆裕太后,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和一個說話都說不利索的小皇帝。
從客觀上來看,隆裕太后確實沒有太多選擇。
由于清政府的腐敗,以及對外戰爭的屢戰屢敗,革命軍得到了廣大民眾的竭誠歡迎。
更可怕的是,當時名義上保衛大清的北洋軍,實際掌控在袁世凱手里,而袁世凱則是騎墻派,在形勢明朗之后也倒向了孫中山那邊。
在這種死局之下,隆裕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讓袁世凱找革命黨議和,可卻沒有想到議和的條件就是讓溥儀退位。
1912年年初,袁世凱親自進宮“勸諫”這位皇太后,隆裕知道大勢已去,哽咽著問道:“你跪我,還是我跪你?”
雖然隆裕的姿態已經放很低了,可實際上根據溥儀后來的回憶,她依然抱有幻想,畢竟亡國太后的名號實在太難聽了,她不想背負罵名。
而袁世凱似乎也早有預料,開始拿法國大革命恫嚇皇太后。
法國大革命時,不僅國王路易十六身首異處,連帶王后瑪麗、伊麗莎白公主等三位王室核心成員被處決。
隆裕自小就接觸過西方的讀物,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還是明白的,她自小性格懦弱,哪里經受得住這種驚嚇,一邊用手絹擦著眼淚,一邊說道:
“悔不隨先帝早走,免遭這般慘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遜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蕩然無存?!?/strong>
沒過多久,《清帝遜位詔書》頒布,縱使隆裕千不情萬不愿,清朝還是在她的手里走向滅亡。
隆裕的政治智慧
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隆裕的政治智慧也遠非常人可比。
袁世凱雖然表面上忠于清廷,但實際上早已有了自己的政治盤算。
隆裕其實早就看透了這一點,與其等待袁世凱的背叛,不如主動利用他的影響力來為皇室爭取更好的條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袁世凱在清廷和革命黨之間擔任中介的角色,那些對皇室相對寬松的條件,也是隆裕從袁世凱這爭取來的。
在遜位詔書的措辭上,隆裕也下足了功夫,詔書里將遜位的原因歸結為"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
不是我大清不行了,我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犧牲,一下就讓清朝皇室站上了道德的高地。
事實上,由于隆裕協商來的優厚條件.
那些格格、貝勒、王子王孫即便在清朝滅亡后依然過得很滋潤,大部分人依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辛勤勞作。
可這些滿清舊貴族,依然將導致大清滅亡的黑鍋扣在隆裕太后頭上。
可實際上,無論是誰到她的位子上都無力回天,因為民主共和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后來的袁世凱雖然大權在握,但稱帝之后不也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嗎?
結語
孫中山評價隆裕太后為“女中堯舜”同樣也有點夸大,可卻比滿清舊貴族的評價公正,因為她避免了一場可能更加慘烈的內戰,間接活人無數,有德于民。
參考:
百年前清帝退位細節解密:袁世凱和隆裕一起落淚-中新網
【有春讀史】說說“女中堯舜”隆裕太后_江南時報
環球人物——隆裕太后 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