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分享:如何讓世界文學經典在中國落地生根?
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制作人李東
“中國偶戲長期被困在‘兒童劇’標簽里,我們需要構建現代敘事體系。” 《海底兩萬里》制作人李東以《戰馬》《海底兩萬里》為例,強調“偶作為核心角色”的創作理念。李東認為,當前,中國偶劇仍面臨認知局限,多數人將偶視為“兒童劇”元素,接觸的多是簡單形式,成本與創作體系限制了其發展。“慶幸的是,中戲、北京文聯等專業機構開始理解并支持此類創作,提供資源與信任,這為突破困境提供了可能。”
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制作人翁世卉
“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可以說是70、80后的科幻啟蒙作品。”《海底兩萬里》制作人翁世卉透露,如何呈現這部印刻在幾代人心中的名作,尤其是將大家腦海里豐富的海洋世界搬上舞臺,需要極大的創造力。當天的專家一致認為,這部劇讓觀眾感受到了“手作”的溫度。翁世卉透露,放棄聲光電等高科技,轉而回歸傳統劇場,用傳統、手工來呈現奇妙的海底世界,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這對于演員的表演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部劇需要全員幕后協作,演員需同時擔任表演與偶具操作,后臺忙碌程度堪比前臺。謝幕時,我們揭秘幕后操作的過程,觀眾都非常感興趣,這個過程不僅是為了普及劇場教育,更是為了讓觀眾理解‘手作戲劇’的珍貴價值。我們希望培養未來觀眾,讓不同年齡層都能被吸引。”
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中方導演查文淵
作為一部中法共創奇幻劇,中法創作團隊從立項之初便面臨核心命題:如何讓凡爾納的科幻經典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生根?中方導演查文淵表示,“我們以‘尋找文化共鳴點’為錨點,在審美維度實現法式想象力與中國傳統留白美學的對話。”法國導演克里斯蒂安·埃克以豐沛的意象構建戲劇空間,而中方則通過虛實相生的手法延伸想象,這種‘豐沛與空靈’的碰撞,恰似中國水墨畫與印象派繪畫的跨時空對話。
尼摩船長的塑造被專家譽為“跨文化角色嫁接的典范”。查文淵表示,“船長身上暗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俠者’原型,其孤獨、矛盾與使命感,與金庸筆下的俠客形成精神共振。”而通過俚語、歇后語等語言創新,讓角色“長”在中國演員身上。這種基于人物精神內核的再詮釋,打破了文化轉譯的表層化困境。
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中文劇本改編田曉威
視覺表達層面,創作團隊將《山海經》龍形圖鑒融入“舌魚”偶設計,既保留東方神話的神秘感,又通過舞龍技藝強化表演張力。這種“法國想象+中國技藝”的模式,構建出獨特的審美體系。中文劇本改編田曉威表示,“高級的藝術是互通的,法式浪漫的豐沛與中式留白的空靈,在戲劇空間中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最終,這部作品試圖構建的不僅是舞臺呈現,更是一場持續的文化對話。正如查文淵所言,真正的跨國創作不應止步于語言轉換,而應像植物嫁接般,在法國戲劇的枝干上孕育出中國藝術的果實。這種"對談式"創作,既是對文化差異的尊重,也是對藝術可能性的拓展。
“專家視角:合家歡的深度與廣度”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文化報原副總編輯趙忱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海底兩萬里》已經脫離了兒童劇的體系,而完全是一部優秀的“合家歡”作品。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文化報原副總編輯趙忱表示,“這部戲幫我打開了一個世界,它平易近人,高級、貼近大眾,中法的這種合作方式實現了美美與共,老少皆宜。而且它將人生最本質的思考和無奈都講了出來,卻是用讓我們很快樂的方式講出來的。”
戲劇評論家程輝
在戲劇評論家程輝看來,作品的奇幻感源于內容而非炫技“光影景的結合幾乎無操作痕跡,演員情感表達高度統一。結構上,小說中大量的敘述性、時代性的描寫內容被簡化為‘簡約而不簡單’的舞臺語言,人與偶的結合找到了最佳支點。”這種“以少勝多”的敘事策略,讓兩個小時的演出始終保持張力。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動漫策劃專業主任,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葛競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動漫策劃專業主任葛競指出,“它以兒童為驅動力,但全家老少都能從中獲得樂趣。它把經典做出了現代性,讓國際化的作品接地氣,同時讓童心童趣的作品也能夠很深刻,三者完美統一。”
漫畫家,插畫家,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委員聶峻
漫畫家聶峻則將其譽為“東方式審美避難所”,“黑光的設計,有一種東方式的、桃花源一般的美感和詩意。法國的審美是把一些荒誕的東西變得具像化,但是我們中國的審美是將詩意的東西加入了戲謔在里面。”同時,聶峻也建議延伸IP價值,開發動畫、繪本等衍生形態。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胡萬峰
該劇以黑光技術為核心,構建出令人驚嘆的深海奇觀。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胡萬峰認為,偶劇的創作難度極高,《海底兩萬里》被視為偶劇創新的典范案例,為教學與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黑光技法隱藏操作者,突出偶的生命力,這種‘去工具化’的偶劇理念,顛覆了傳統認知,符合該劇偶的表現形式。”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王良波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王良波也認為,“劇本很簡潔,整合時空跨度,保留原著科幻神秘感并融入中國式幽默,人物性格豐富,主題深刻,黑光技術回歸戲劇原點,人偶分離增強沉浸感。”
未來展望:從“作品”到“體系”的戲劇演進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主任、教授李茜
作為中央戲劇學院、香港藝術節、抱風嶼Tempest Projects聯合出品的項目,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創作、制作與教育的雙向賦能。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主任李茜表示,“29天黑匣子排練+21天大劇場合成的制作流程,形成了‘創作推動制作,制作反哺創作’的良性循環。”這種模式不僅成就了舞臺的精準呈現,更為戲劇人才培養提供了實踐場域。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學系黨支部書記、主任、教授陳敏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學系黨支部書記、主任陳敏認為,該劇探索了中國演劇體系創新及產學研融合,“作品在舞臺空間與人物行動的動態共生、跨文明對話中的元素重構、肢體敘事與技術融合這三方面都有突破。”“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中國演劇體系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他證明傳統藝術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以開放的姿勢擁抱時代,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尋找新的生長點。”
中央戲劇學院國內合作與交流處處長、一級編劇林蔚然
中央戲劇學院國內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林蔚然也認為,該劇是產學研融合的范式,“通過法蘭西喜劇院文本的本土化改編,節奏與人物塑造更契合中國受眾。純粹且神秘的偶元素的呈現、真人表演以及光影變換,與豐富的東方詩意桃花源式的表達相得益彰。未來可深化戲曲元素,強化東方詩意表達。”
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白靖毅
作為“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的精品創作項目,《海底兩萬里》的成功上演不僅以顛覆性的黑光技術與戲偶表演重構了科幻經典,更通過中法文化深度融合的創作實踐,為首都文藝精品孵化機制提供了跨文化協作的鮮活范本。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白靖毅表示,“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成立三年,聚焦世界經典的中國表達、中國經典的當代表達、京味文學的傳承轉化,今年《海底兩萬里》則是這一方向的延續與答卷。‘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兼具精品孵化與青年人才培育功能,未來將強化文化融合共創氣質,深化學術理論建設,堅持合作機制及模式探索,通過資源整合共享培育未來創作者和觀眾,持續孵化更多優質作品,推動作品走向世界。”研討會由北京市文聯文藝家服務中心副主任李璐主持。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