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雙重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各位家有青春期娃的家長們!今天咱來聊聊19歲叛逆期,咋用溫柔化解青春期的“情緒炸彈”。
我跟你們說啊,深夜兩點,小雨“哐當”一下把書包砸地板上,那動靜大得,臺燈都跟著晃悠。她媽一蹲下,就瞅見帆布包里露著半截煙盒。這場景,就是19歲叛逆期最常見的“戰場”。這時候啊,荷爾蒙和獨立意識一塊兒覺醒,他們的對抗就跟化學實驗似的,稍微不小心就“炸”了。
咱先來說說,叛逆它不是洪水猛獸,它是成長的胎動。19歲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還在發育呢,就像沒拼完的拼圖。神經科學家發現,青少年愛冒險是因為多巴胺分泌到頂了,所以他們就愛挑戰常規。有次咨詢,一個沉迷電競的男孩突然紅著眼圈說:“我就是想證明自己不是廢物。”你瞧,叛逆的背后,是想被看到的自我價值。
跟孩子對話也有暗語。女兒在鎖骨貼文身貼,她媽沒吼,而是說:“媽年輕的時候也偷偷染過藍頭發。”這種“共情式對話”能激活大腦里的鏡像神經元。還有心理學里的“3秒法則”,對方說完等3秒再回應,這幾秒的安靜能讓理性占上風。
家長還可以在家里建個“情緒緩沖區”。弄個“情緒急救箱”,里面放上減壓泥、解壓骰子啥的,吵起來就啟動“暫停機制”。有個爸爸在書房掛了好多登山繩,說吵起來就去蕩秋千。這辦法可比說教有用多了。
咱當家長的,別老想著控制孩子。有個媽媽在女兒日記本里留紙條:“要是覺得憋得慌,周末咱去海邊看日出。”這種“陪伴式放手”比盯著孩子強多了。研究說,孩子感受到信任,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能快23%呢,就像園丁修剪盆景,得留點兒空,枝干才能好好長。
要是孩子有自殘傾向,趕緊找心理咨詢,這可不是啥丟人的事兒。認知行為療法里的“思維記錄表”能幫孩子發現自己認知上的問題。就像給電腦調試系統,專業的干預能修復被焦慮“病毒”影響的“心理程序”。
凌晨四點,咨詢室的燈光下,小雨終于說出心里話:“我怕活成我媽那樣,活成別人的影子。”叛逆期啊,就是孩子的靈魂在找自己的方向。咱用成長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頂嘴、反抗,就會發現,叛逆的縫兒里,都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各位家長,加油用溫柔搞定孩子的“情緒炸彈”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