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第一章,裂縫
事情最開始不對勁,是我在開豪華網約車時聽到的一段話"遠離人多的地方,部分地區已經完全淪陷。"
"保守估計最多24小時,趕緊撤離。"
那天凌晨三點我接了一單去機場高速的活兒
后座是我的常客王總,他今天特別不對勁
一身西裝也沒扣好,整個人像被抽了魂。
行李太多了,兩個箱子,一個戶外背包,手還在抖。
我原本以為他喝多了,但車一開動我就聞出來不是酒,是消毒水的味道。那種醫院里才有的那種味。
他一坐下就開始打電話,一連打了三個,
"他們說最多24小時。"
"已經淪陷了兩座城,不,也許更多。"
"先撤,再說其他的。"
他說話的時候嗓子啞了,聽得出來,他哭過。
他說的不是演習,也不是假新聞。
我聽見他最后兩句是,"就算封鎖了,也要把我女兒帶回來。"
"R0值已經,不,別在電話里說這個,"
我的后背瞬間冒出一層冷汗。R0值,我記得這個詞,疫情那會天天聽,傳染速度的那個指標。
他掛斷電話,整個人癱在座椅里,雙手捂住臉,聲音像在自言自語,
"他們說,最多12小時,不,也許更快。"
"什么12小時?"我假裝隨口一問。
他抬頭看了我一眼,眼睛布滿血絲:"師傅,你有家人嗎?"
"有,老婆孩子。"
"那算了。"他搖搖頭,又低下去。
高速上車不多,我開得很快。遠處的機場燈火通明,但今天的飛機聲格外密集。凌晨三點,按理說不該這么多飛機。
王總的手機又響了,這次是視頻通話。他猶豫了一下,接通了。
屏幕那頭傳來尖叫聲。
他立刻掛斷,手抖得更厲害了。
"師傅,能開快點嗎?"
我已經開到120了。再快就要超速了。但看他那樣子,我還是踩了油門。
路過一個服務區,我注意到停車場擠滿了車。凌晨三點的服務區停車場,滿的?幾個人拖著行李箱在跑,像是趕著去哪。
不對勁。
特別不對勁。
王總開始打另一個電話,這次說的是英文。我英文不好,但聽出幾個詞,evacuation(撤離)、containment(控制)、failed(失敗)。
快到私人飛機場的時候,他突然說,"師傅,停一下。"
我靠邊停車。
他從錢包里抽出一疊錢,我瞄了一眼,至少五千。
"車費200,我掃碼"
"不用了。"他把錢塞到我手里,"這錢你可能用得上。多買點吃的,越多越好。還有"
他頓了頓,從包里掏出一個N95口罩,"戴上這個。"
"王總,到底"
"別問了。"他打開車門,"如果你相信我,現在就回家,別再出車了。記住,別去人多的地方,別去醫院,別別相信任何人說的'沒事'。"
他拖著箱子往飛機場跑。我坐在車里,看著手里的錢和口罩,心跳快得像要蹦出來。
回去的路上,我開始注意到更多細節。
收費站的工作人員都戴著口罩。平時凌晨都在打瞌睡的他們,今天格外警覺。有輛救護車呼嘯而過,后面跟著兩輛警車。
我打開收音機,都是音樂和廣告。換了幾個臺,終于找到新聞頻道,
"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境外疫情傳言純屬謠言,請市民不要恐慌"
謠言?那王總在怕什么?
手機震了一下,司機群里有人發消息,
"兄弟們,機場怎么這么多私人飛機?"
"剛接了個客人,帶了八個箱子,說是搬家。"
"醫院訂單暴增,但都是往外走的,奇怪。"
我想起王總的話,關掉了接單。
凌晨四點,我到家了。老婆還在睡,我沒開燈,摸黑坐在客廳里。
要不要叫醒她?說什么?說我客人發瘋了讓我們囤東西?
我打開手機,開始搜索。國內網站上什么都沒有,微博上倒是有幾條奇怪的帖子,但很快就被刪了。我截了個圖,是一個自稱在疾控中心工作的人發的,
"都在壓消息,但壓不住了。"
配圖是一張模糊的文件照片,我放大了看,只看清幾個詞,緊急預案、一級響應、封鎖隔離。
我翻出之前用過的VPN,好不容易連上了。推特上有個熱搜標簽,#Outbreak。點進去,都是各國網友發的視頻和消息。雖然地點不同,但內容驚人相似,醫院爆滿、軍隊出動、機場關閉。
一個意大利網友發的視頻讓我汗毛倒豎。畫面很抖,像是偷拍的。醫院走廊里,一個病人突然暴起,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撲向醫生,幾個保安都拉不住。視頻在尖叫聲中中斷。
我放下手機,手心全是汗。
老婆房間傳來翻身的聲音。我深吸一口氣,走到陽臺。
東方已經泛白,這座城市在慢慢蘇醒。街道上開始有早起的清潔工,樓下早餐店的燈亮了。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太正常了。
正常得讓人害怕。
我想起王總臨走時的眼神,那不是瘋子的眼神,那是看到了什么可怕東西的眼神。
手機又震了。司機群炸鍋了,
"機場高速封了!"
"什么情況?"
"說是臨時交通管制。"
"我在醫院,急診全是發燒的,醫生都穿防護服了。"
我關掉群聊,打開銀行APP。信用卡額度還有八萬,存款三萬多。房貸這個月已經扣了,下個月的如果王總說的是真的,可能不用擔心下個月了。
老婆的鬧鐘響了。六點半,她該起床上班了。
我聽到她打哈欠的聲音,然后是拖鞋踢踏踢踏走出來的腳步聲。
"老公?你怎么坐這?昨晚幾點回來的?"
我轉過身,看著睡眼惺忪的她。她患糖尿病三年了,每天都要打胰島素。藥很貴,一個月要一千多。
"老婆。"我站起來,"今天別去上班了。"
"什么?"她一下子清醒了,"你發燒了?"
"我們去買點東西。"我拿起車鑰匙,"現在就去。"
她看著我,大概是從我臉上看出了什么,"出什么事了?"
我把手機遞給她,上面是我截的那些圖。
她看完,臉色漸漸變白,"這這是真的?"
"我不知道。"我說實話,"但如果是真的,我們可能只有幾個小時。"
窗外,太陽升起來了。
新的一天開始了。
也許是最后幾個正常的小時。
我給她五分鐘換衣服,自己則開始列清單。如果真的要發生什么,我們需要什么?
食物、水、藥品
藥品。
我猛地想起什么,沖到冰箱前。她的胰島素還剩兩盒,夠一個月。如果
不能想如果。
先買,能買多少是多少。
老婆出來了,套了件外套,頭發都沒梳,"我們去哪?"
"先去藥店。"我說,"買胰島素。"
第二章,漣漪
藥店七點開門,我們六點五十就到了。
老板娘認識我們,每個月都來買藥的老顧客。她奇怪地看著我們,"這么早?"
"多買點備著。"我盡量讓聲音聽起來正常。
"胰島素可不能亂囤,要冷藏的。"她一邊開電腦一邊說,"你們家冰箱裝得下嗎?"
"裝得下。"我撒謊。
老婆在旁邊不說話,手指絞著衣角。我知道她在想什么,這藥一盒三百多,買太多錢不夠。
但現在不是省錢的時候。
"給我來十盒。"
老板娘手一抖,"十盒?李先生,你確定?這可要三千多"
"確定。"我掏出信用卡。
她狐疑地看著我,但還是去庫房拿藥了。趁她不在,我快速掃視店里,口罩、酒精、感冒藥、抗生素都要。
"老公"老婆小聲說。
"別說話。"我低聲回應,"看到什么需要的就拿。"
老板娘抱著一個小保溫箱出來,"藥都在這里,我給你配了冰袋,記得回家趕緊放冰箱。"
"口罩有嗎?N95的。"
"有啊,要多少?"
"有多少要多少。"
這下她真的愣住了,"李先生,出什么事了?"
我正想編個理由,外面突然傳來急剎車的聲音。一輛120急救車停在路口,兩個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抬著擔架沖進旁邊的小區。
老板娘臉色變了。
"昨天就有人來買口罩,一買就是幾百個。"她壓低聲音,"是不是"
"我不知道。"我說實話,"但有備無患。"
她看看我,又看看外面,咬咬牙,"等著。"
十分鐘后,我們的后備箱塞滿了,十盒胰島素、兩百個N95口罩、十瓶酒精、各種常用藥。花了快八千,信用卡刷得我心都在滴血。
但沒時間心疼錢了。
從藥店出來,街上已經熱鬧起來。早市的大爺大媽們拉著小車買菜,學生們背著書包趕公交。一切都那么日常,除了
除了路上的救護車格外多。
我數了一下,十分鐘里看到了四輛。
"去超市。"我發動車子。
"買什么?"老婆問。
"能吃的都買。"
最近的大超市七點半開門,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有人在排隊了。都是附近的居民,提著環保袋,聊著天。沒人戴口罩。
我從后備箱拿出兩個N95,遞給老婆一個。
"戴上。"
"會不會太夸張了?"她猶豫。
"戴上。"我重復。
排隊的人紛紛側目。有個大媽還笑,"小伙子,這是怕什么呢?非典早過去了。"
我沒理她。
七點半,卷簾門拉起來。我推了輛最大的購物車,直奔糧油區。
大米、面粉、食用油,各來兩袋。方便面、罐頭、壓縮餅干,能拿多少拿多少。老婆跟在后面,小聲提醒,"家里放不下這么多"
"放得下。"
其實我也不知道放不放得下,但現在管不了那么多。
購物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有幾個人和我一樣,推著滿滿的購物車,表情嚴肅。其中一個中年男人和我眼神對上了一秒,彼此心照不宣地移開視線。
他也知道些什么。
收銀的時候,小姑娘都驚呆了,"先生,您這是要開超市嗎?"
"家里來客人。"我隨口說。
刷卡,一萬二。
老婆的臉都白了。我們一個月的收入也就這個數。
裝車的時候,停車場里有對夫妻在吵架,
"你瘋了?買這么多東西!"
"我朋友在醫院工作,他說"
"他說什么說!都是瞎傳!"
男人不說話了,默默地把東西往后備箱塞。
我們的車也塞滿了。后座都堆到車頂,從后視鏡什么都看不見。
"回家嗎?"老婆問。
我看了眼時間,八點半。
"再去一個地方。"
加油站。
平時冷清的加油站今天排起了隊。我前面的車主在和加油員爭執,
"什么叫限購?加油還限購?"
"對不起先生,上面剛通知的,每車限加200元。"
"我要跑長途!200塊錢夠什么?"
"真的對不起"
輪到我的時候,我直接遞過去200元現金,"加滿。"
加油員看了我一眼,小聲說,"先生,現金可以加300。"
我又掏出100。
回家的路上,收音機里還在播早間新聞,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近期氣溫變化大,注意預防感冒"
"機場高速因施工臨時封閉,請過往車輛繞行"
"衛健委辟謠,網傳疫情消息純屬造謠,請市民不信謠不傳謠"
老婆關掉收音機,"他們總是這么說。"
"什么?"
"每次出事前都說沒事。"她看著窗外,"03年非典的時候也是。"
我想起來了,那年她剛上大學,在北京。后來學校封了兩個月,她差點沒畢業。
到家已經九點多。搬東西上樓廢了老大勁,來回跑了十幾趟。鄰居老張探出頭來,"小李,搬家啊?"
"沒,網上團購的。"我喘著氣。
他狐疑地看著我們,"團購能買這么多?"
我沒回答,繼續搬。
全部搬完,我癱在沙發上。老婆在整理東西,客廳已經堆不下了,陽臺上也塞滿了。
"胰島素都放冰箱了。"她說,"但普通冰箱溫度不夠穩定,時間長了可能會失效。"
"過幾天去買個醫用冷藏箱。"
"過幾天"她頓了頓,"還有過幾天嗎?"
"我不知道。"
手機一直在震。司機群已經999+了,我點開看。
"醫院爆滿了!別去醫院!"
"聽說海關那邊查出病例了。"
"我表哥在疾控,讓我們趕緊囤貨。"
"真的假的?"
"寧可信其有啊兄弟們。"
也有人不信,
"都是謠言,你們別自己嚇自己。"
"就是,非典那會兒也是這樣,最后啥事沒有。"
"散了吧,該干嘛干嘛。"
我退出群聊,打開外賣軟件。平時這個點,我該接單了。但今天
老婆做了早飯,簡單的粥和咸菜。我們面對面坐著,誰都沒說話。
"要不"她開口,"你還是去上班吧。萬一什么事都沒有,你今天不出車,少賺好幾百。"
我看著她。她眼睛下面有淡淡的黑眼圈,昨晚肯定也沒睡好。
"我陪你在家。"我說。
她笑了一下,笑得有點勉強。
十點多,樓下開始熱鬧起來。我走到陽臺往下看,驚呆了。
超市門口排起了長隊,目測有上百人。更多的人正在趕來。有人推著購物車跑,有人打電話大聲喊,"快來!晚了就沒了!"
"出什么事了?"老婆也過來看。
我掏出手機,本地新聞APP彈出一條推送,
"緊急辟謠,我市物資供應充足,請市民理性購物,不要搶購。"
辟謠了。
那就是真的了。
樓下已經亂成一團。有人因為搶購物車打起來了,保安在勸架。超市的卷簾門被擠得哐哐響。
"我拉上窗簾,別看了。"
老婆臉色發白,"真的要來了,是嗎?"
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手機又響了。一個陌生號碼。
"喂?"
"是李師傅嗎?"對面的聲音很急促,"我是王總的助理。王總讓我轉告您,如果您還沒準備,現在是最后的機會了。記住,不要去"
電話突然斷了。
我回撥過去,關機。
"誰?"老婆問。
"推銷的。"我撒謊。
中午,我們簡單吃了點東西。電視新聞在滾動播放辟謠消息,但樓下的隊伍越來越長。有人開始搶了,推著滿車的東西往外跑,保安已經管不住了。
手機里不斷彈出消息。朋友圈里一片歲月靜好,但私底下,認識的人都在互相打聽,
"你那有口罩嗎?"
"超市還有貨嗎?"
"聽說了嗎?好像真的"
下午兩點,小區業主群炸了。
"剛才救護車拉走的是幾樓的?"
"好像是15樓。"
"什么病?"
"不知道,封了整個單元。"
"真的假的?"
我走到窗邊,果然看到一個單元門口拉起了警戒線,幾個穿防護服的人在消毒。
老婆走過來,手里拿著體溫計,"量一下。"
36.5度,正常。
她也量了,36.3度。
"每兩個小時量一次。"她說,"還有,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出門了。"
我點頭。
傍晚,夕陽西下,給這座城市鍍上一層金色。如果不是樓下的混亂,這本該是個尋常的傍晚。
老婆在廚房做飯,我在客廳整理買回來的東西。把它們分類,算算能吃多久。如果省著點,兩個人大概能撐兩個月。
但兩個月后呢?
不能想那么遠。
晚飯很豐盛,老婆做了四菜一湯。
"萬一明天就停電停水了呢。"她說,"得吃頓好的。"
我們就像過年一樣,認真地吃完這頓飯。
晚上八點,天完全黑了。
我站在陽臺上,看著這座熟悉的城市。萬家燈火,車水馬龍。除了救護車多了些,一切似乎都很正常。
但我知道,暴風雨前總是這樣平靜。
手機震了一下。
本地新聞推送,"我市明日起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又震了一下。
"市教育局通知,全市中小學明日起暫時停課。"
再震。
"市衛健委,我市已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