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 美國正遭到中國第二次沖擊,比十幾年前的第一次要猛烈得多!
2025-07-16 07:00·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頭號創作者激勵計劃#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國內GDP為66.05萬億,同比增長5.3%,國務院新聞辦表示,上半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績單!同一天美媒紐約時報發布了兩篇報道,一篇是介紹GDP與中國經濟發展,另一篇則是報道稱美國正在承受來自中國的第二次經濟沖擊!
多個臺媒在7月15日發表評論稱,特朗普的關稅大戰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很有限,因為加拿大以及歐洲多國等美國的盟友態度轉變或讓中國抓住了機會,正在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平衡,這是上半年逆勢上漲的重要原因。而美媒則表示,來自中國的第二次經濟沖擊要比十幾年前那次沖擊要更強大。
上半年順差瘋了:紐約時報只能瘋狂酸中國
6月份的出口數據爆了,進出口總額達到了5860億美元,其中出口數據為3251.8億美元,進口數據為2104.1億美元,順差達到了1147.7億美元,上半年累計順差達5860億美元,環比增長34.6%,這個數據簡直就炸裂,特朗普上任以來對中國兩次加征芬太尼關稅,4月2日后雙方持續一個多月的關稅大戰之后,中國出口數據還逆勢上揚,這表示中國的制造業優勢是剛性的,即使是美國也打不掉中國的優勢。
紐約時報也瘋了:酸中國是沒用的
7月15日,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第二季度經濟保持穩健增長,但這些增長是國內在工廠及高鐵等大型項目上的投資增加,以及出口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強勁。中國出口一度受到美國關稅大戰的影響:
這些關稅在4月底和5月初一度高達145%。周一公布的貿易數據顯示,中美兩國在5月中旬達成關稅休戰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6月開始回升,但整體仍處于低迷狀態。
但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大幅增長,尤其是對東南亞的出口,其中許多商品隨后被轉口至美國,另外中國對歐洲和非洲的出口也顯著上升。
同時紐約時報暗示稱,中國的GDP增長的部分原因是政府實施大規模的補貼計劃,政府向家庭提供補貼,鼓勵購買電動車、空調等各類工業成品,尤其是升級為更節能的型號,這一政策非常受歡迎。另外報道還稱中國在消費方面疲軟,影響了中國GDP的進一步增加。
從紐時的報道來看,對于中國GDP增加以及出口數據的增長持有比較懷疑的態度:“許多分析人士對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這些數據長期以來被政府作為衡量政策成效的主要指標。”,紐時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中國的GDP數據。
所以紐時認為中國刺激消費以及大基建有很大的關系,因為GDP計數方式或者統計口徑上會有差異,不過要是按美國深挖到小費的統計方式的話,估計中國的GDP還能再增加幾個百分點。并且由于人民幣被低估,要是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指數對比的話,中國GDP早就超過美國了。
進出口數據上紐時就沒法辯駁了,因為這個數據是無法造假的,中國出口的數據與各國進口的數據一對比就知道了,所以只能說是轉口貿易,不過此前就有資料表示,中國通過轉口的貿易量占比并不高,并不止于大幅度影響出口數據。
紐時酸溜溜報道并沒有影響臺媒的評價,臺媒表示,中國大陸在向美國出口下降(從11%降到7%,6月回到9%)的同時取得出口大幅度增加相當了不起,中國與東盟、東北亞(日本、韓國)、歐洲貿易額持續走高是中國保持旺盛出口的重要因素,這展現了中國大陸的經濟韌性和產業競爭力:
中國大陸已經有三四個月不再買美國的石油與天然氣等能源和農業等大宗產品,也就是中國大陸一直在繼續在朝跟美國完全脫鉤的方向走,但是在跟美國完全脫鉤的方向在走的時候,大陸的經濟成長率竟然還往上走,而且越來越強勁
原因很簡單,中國全球貿易路線走的是與美國完全相反的路子,中國對非洲53國宣布零關稅,東盟貿易發展到 10+13.0版,關稅幾乎為零,還在積極和韓國以及日本談判自貿區,中國展現的積極姿態以及經濟活力是全球罕見的,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以上的主權基金計劃未來五年加碼投資中國資產。
美國正在接受中國第二次沖擊:比第一次要嚴重得多
7月15日,紐約時報的標題為《“中國沖擊2.0”比上一次嚴重得多》以一個奇特的角度報道了目前中國強勁的經濟發展動力對美國造成的沖擊,從2000年初開始,中國經濟發展對美國造成了兩次沖擊,而且第二次沖擊要遠比第一沖擊要嚴重得多,同時還給出美國目前需要如何應對中國的第二次沖擊的藥方。
兩次沖擊,第二次要比第一次嚴重得多
報道稱,中國的第一沖擊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中國的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發展的速度:
中國在付出了重大談判代價后加入了WTO,當時國內媒體口誅筆伐的報道在WTO談判中的讓步,但確實讓大家沒想到的是,中國的GDP在短短7年里幾乎增長到了3倍,2007年的增加速度甚至達到了14.7%。
不過此前就有專家表示,中國當時的GDP發展遠不止這個速度,因為上表中的數據只要拿出來乘一下就知道最終的數字是2.75萬億美元左右,而實際數據則是3.6萬億,種花家計算的平均增長率是15.3%左右,這個速度估計會讓很多統計學家震驚。
紐時報道稱,中國在加入WTO之前就已經有非常強的工業基礎,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就已經改革開放,在準備了二十多年后,在工業基礎的原始積累完成后加入WTO,這就相當于一頭大象進了瓷器店,盡管它并不熟悉瓷器店的規則,但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摧毀一個產業!
紐時表示,美國大量工廠被中國沖擊的七零八落,自詡為世界運動衫的維吉尼亞周馬丁斯維爾,以及自詡為世界家具之都的北卡羅來納州海印波特,受到大量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后,這里大多數工廠早就已經破產,剩下的只有附加值很高的工廠也在中國強大的后續沖擊下艱難熬日子。
受到中國產業沖擊的遠不止這兩個,紡織、玩具、體育用品、電子、塑料和汽車零部件等數十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基本上這些產業的產能目前主要就在中國,或者是再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比如越南以及柬埔寨或者孟加拉國等地區。
紐時報道稱,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沖擊要比第一次嚴重得多!因為第一次沖擊針對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上述這些產業中,勞動力密度很高,利潤相對比較薄,很多產業即使沒有競爭也會因為成本需要大量外移,這是美國自1980年代美國全球化以來一直都是這么做的。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對美國影響其實也不算很大,因為搶走的都是高成本,高勞動密集產業!但在2015年,一個足以震動全世界的事件發生了,中國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在制定該計劃的初期,剛好是德國提出工業4.0之后,所以很多媒體都嘲笑中國不可能完成該計劃!
因為中國提出的計劃是在“航空、人工智能、通信、微處理器、機器人、核能與聚變能、量子計算、生物醫藥、太陽能、電池技術”等領域取得發展并達到世界先進行列。對于剛剛取得經濟發展,并且科技領域剛開始起飛的中國來說,這個目標看起來遙不可及。
然而在2024年4月份,華盛頓郵報在復盤中國制造2025的進度表時發現,中國在10個領域的200多個細分類目標中,已經有超過86%的既定目標已經實現,當時距離2025年還有8個月。這些領域都是美西方最為看重并且附加值極高的領域。
掌控這些就意味著多重紅利:高利潤、高薪職位、引領前沿科技取得地緣政治影響力、掌握未來戰場優勢等等,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突破嚴重威脅到了通用、波音以及英特爾這些高新企業,同時在此前,中國的技術已經占領了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以及東歐等欠發達或者全球南方國家,正在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對美西方掌握的頂尖領域展開“圍剿”。
中國正在以“打包”一連串的優勢企業,比如全球最大、最具創新力的電動車制造商(比亞迪)、電動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無人機企業(大疆)和太陽能硅片制造商(隆基綠能)生產商等,以壓倒性的技術與價格優勢,正在無情的占據原本屬于西方高科技企業的市場。
中國人口優勢正在走弱,原本西方認為中國勞動力優勢減弱,第一次沖擊就會結束,但沒想到的是中國制造2025的罕見成功讓第二次沖擊來的更大,并且目前已進入最頂尖的芯片與光刻機領域,這是西方極少數還保持優勢的幾個領域,一旦失守,就像朝鮮戰爭中的上甘嶺一樣,聯合國軍將再無抵抗意志,一定會一敗涂地。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3月18日出席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科技會議 “美國活力峰會”時表示,全球化原來的計劃是讓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一直在價值鏈的低端從事高成本、勞動力密集等工作,而西方國家則掌握產業鏈的頂端,但現在這個默契已經被打破了,中國意外的進入了價值鏈的頂端,所以受美國的全球化戰略是失敗的。
我們先不論中國是如何從198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如何崛起,那個種花家曾寫過一個系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主頁,時間大概是今年3月底。中間包括了美國的很多決策失誤以及中國的極具前瞻性的規劃等等,拿最近的一次事件-俄烏戰爭來說,其實是助推中國制造的一次意外事件!
當然對中國來說是意外,但對美國并不是!因為歐洲與俄羅斯走近,美國擔心歐洲的高端制造加上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會讓上一次經過科索沃戰爭打壓后的歐元再度崛起,因此以北約不斷東擴刺激俄羅斯最終發動了俄烏戰爭,其目的是打擊歐元,打擊歐洲制造業,迫使制造業與資金回流美國。
這個計劃相當完美,熱錢幾乎都往美國跑了,但比較意外的是制造業卻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國,因為除開意識形態的話,中國幾乎是制造業最適合發展的地區:政策穩定、能源價格低廉、勞動力水準極高、產業鏈配套極其完善,所以來中國并不意外。
機會只會留給準備好的人,對于中國這種大國來說,美國的每一次大動作都會留下無數破綻,美國掙大錢的同時中國掙點小錢,或者反客為主也可能掙上幾回大錢,所以美國對此那是相當不滿,這次也不例外,紐時在吐槽中國的同時,也提出了所謂的“四大反制措施”:
- 盟友步調一致:認識到與商業盟友面臨共同困境,與歐盟、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合作,而非用高關稅懲罰盟友,可推動中國相關企業赴美建廠,刺激本土企業發展。
- 推動新領域創新:向中國學習,選擇戰略重要行業進行投資,設立大型風投基金,著眼培育新興產業整體成功率;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撤回傳統行業補貼,恢復對科學研究的支持,歡迎外國技術人才,建立政治上獨立的戰略投資機構。
- 進行長期投資:選擇可勝之戰(如半導體)與必守之地(如稀土),避免頻繁調整政策,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
- 應對失業影響:通過延長失業保險、提供職業技術教育等幫助失業工人,確保年輕小企業做好創造就業的準備,而非依賴關稅保護老牌制造業。
想法不錯,但是太晚了,對于特朗普這種只想著掙快錢的主,所有超過2周的政策都是沒用的,因為你不知道2周后特朗普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在美國國力持續下降的這些年份里,不斷會有新的總統上臺并提出新的解決辦法,這個政策會變得越來越密集,但是除了撈幾把錢走以外,改變不了任何事情,與其啥都不做美國反倒可能會活得更久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