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進行,這場戰爭的性質毫無疑問出現了根本變化,由原來的純粹軍事戰變成了經濟消耗戰。可以說打到現在基本只看韌性強度,完全不看所謂的攻城略地,因為沒有強大軍工生產供應能力的一方即使能夠做到開疆拓土的程度,那最后的結果也是守不住。但俄羅斯不愿輕易放棄,普京三番兩次派人去到朝鮮找金正恩要炮彈,堅決要同烏克蘭打這樣一場經濟消耗戰。
俄羅斯前線的炮兵部隊,現在每天要打出去2萬多發炮彈。要是擱以前,俄羅斯的炮彈庫存雖然多,但架不住天天這么打,到2024年年底的時候,連蘇聯時期的老庫存都快見底了。
就在這節骨眼上,朝鮮的炮彈來了。按照韓國情報部門的說法,光是152毫米大口徑榴彈炮炮彈,俄羅斯就收了超過1200萬枚。
這些炮彈咋運過來的?朝鮮用海運裝了2.8萬個集裝箱,每個箱子能塞400到500發炮彈,再加上鐵路源源不斷地拉,就這么把“彈藥雨”潑到了俄羅斯。
前線的俄軍炮兵部隊現在至少有六個炮兵營的炮彈全靠朝鮮供應,有的營甚至100%的炮彈都是朝鮮造的。這么算下來,1200萬枚炮彈足夠俄羅斯在高強度沖突下打一年,如果省著點用,撐個兩三年都沒問題。
而烏克蘭這邊,雖說背后有美國和北約撐腰,但炮彈供應就像擠牙膏,永遠跟不上前線的需求。美國最大的炮彈工廠斯克蘭頓,一個月拼死拼活只能生產3.6萬發155毫米炮彈,還不夠烏克蘭三天用的。
歐洲那邊更慘,2022年的時候整個歐洲一年才生產30萬發,現在提速到一年170萬到200萬發,可跟俄羅斯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
更要命的是,美國自己的彈藥庫存也見底了。為了給烏克蘭湊炮彈,美國把以色列的庫存都搬空了,甚至把之前運到烏克蘭的30萬發炮彈又拉回來給以色列。
五角大樓的將軍們說要是中美在太平洋打起來,美國的關鍵彈藥只能撐8天。
俄羅斯能撐到現在,全靠自家軍工企業“火力全開”。蘇聯時期留下的老底子本來就厚,再加上這幾年普京大力扶持,軍工產能直接翻了好幾番。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發話了,今年年底前炮彈產能要提升6到7倍。
現在俄羅斯境內有十幾個軍工廠在加班加點生產,光是155毫米炮彈的年產量就是美國的十倍。坦克、飛機也沒閑著,烏拉爾車輛廠一年能造200多輛T-90M坦克,蘇霍伊的飛機廠一年能交付100架戰機。
而且俄羅斯還拉上了伊朗“組隊”。伊朗偷偷給俄羅斯送了不少無人機和炮彈,去年1月兩艘伊朗貨船就給俄羅斯運了30多萬發炮彈和1億多發子彈。這些炮彈雖說沒北約的那么“高精尖”,但勝在量大管夠,炸起人來一點不含糊。
有人說中國是俄烏沖突的“最大變數”,這純屬瞎猜。中國從一開始就擺明了態度:不拱火、不遞刀,就想著勸雙方坐下來好好談談。
2023年中國發布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把道理說得明明白白: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中國既沒給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也沒給烏克蘭送武器,而是實實在在地在做“和事佬”。
再說了,中國跟俄羅斯的貿易合作是正常的經濟往來,買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賣俄羅斯日用品,這跟打仗沒啥關系。美國倒是想拉著中國一起制裁俄羅斯,可中國不吃這一套。
要說俄烏沖突的最大變數,還得看西方自己能不能挺住。歐洲國家本來就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度高,現在美國逼著他們“斷氣”,結果把自己的經濟搞了個雞飛狗跳。
德國的化工企業因為能源價格太高,都跑到美國建廠去了;匈牙利直接跳出來反對歐盟的激進脫俄計劃,說這是“犧牲經濟換口號”。
歐盟雖說通過了第18輪對俄制裁,但成員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就像一輛破車,四個輪子各轉各的,早晚得散架。
美國那邊也不消停。特朗普上臺后對烏克蘭的援助愛答不理,還威脅要對俄羅斯加征100%的關稅。雖說這招對俄羅斯沒啥實際傷害,但反映出美國國內對這場戰爭的耐心在一點點耗盡。要是美國哪天突然“斷供”,烏克蘭立馬就得抓瞎。
現在的俄烏戰場,只要俄羅斯能穩住國內經濟,把炮彈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這場消耗戰的天平就會一直向俄羅斯傾斜。而最大的變數,不是中國,而是西方自己能不能頂住壓力,別先一步“掉鏈子”。
對于此事,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