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黔北崇山峻嶺間的松坎河,一路向北狂奔,一頭扎進重慶綦江安穩鎮的高山峽谷中。夏日的朝陽穿透綠葉,透出翡翠般的光澤。水流沖刷著河床,山谷響起編磬般的回響。近日,記者一行走進群山峽谷間的石門坎站。
川黔鐵路與松坎河如影隨形,它在此甩開鐵臂,將兩公里外的松藻煤礦緊擁入懷。河邊陡峭的巖壁上,石門坎站依勢而建,職工宿舍樓與小型貨場相向而立,間隔五條股道。這座看似尋常的四等站是川黔鐵路在重慶境內的最后一個車站,它用左手牽起重慶、右手拽著貴州。
1959年底,鐵軌從小南海站延伸到了石門坎站,蒸汽機車吞吐著滾滾濃煙,拖著同華煤礦及松藻煤礦掘出的“烏金”由此啟程,點亮了半個中國的萬家燈火。松藻煤電有限責任公司運輸銷售部原負責人唐大勝站在已經關停的煤礦辦公樓前介紹說:“我們是重慶五大國有煤礦之一,下轄五個礦井,其中建于清代的同華煤礦是安穩鎮的首座煤礦,也是川黔地區早期有規模的煤礦之一。1958年,松藻煤礦在此‘落戶’,實現全機械化開采的先進設備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
38年前,唐大勝入職松藻煤礦,正趕上產煤、運煤的鼎盛期。在他的印象中,煤礦每天要裝近百個車皮,發出去兩列貨車,跟鐵路的聯系非常緊密。據石門坎站車站值班員劉兆海回憶,他2011年調至石門坎站工作時,車站平均每三天要發送5列貨車。
一條輸送帶凌空于松坎河和川黔鐵路之上,將煤礦出煤口與河對岸的煤炭篩查、洗選、裝車裝置及貨場連接起來。出煤口所在的山巒上,辦公樓、學校、醫院、電影院、餐館和家屬樓鱗次櫛比,松坎河兩岸變成了經貿繁榮的現代化煤城,最熱鬧的時候曾有3萬多人在此工作和生活。
通往車站的兩條路都要經過礦區,其中一條要沿著松坎河步行20分鐘,另一條則要開車走路況糟糕的山路,用時20多分鐘。石門坎站站長張林每周自駕從萬盛的家中出發去上班,并堅持把車開到廢棄的鐵路貨場邊停靠。“車站老職工居多,有個車備著,心里總歸踏實些。”他笑笑說。
對于重慶工務段趕水線路工區工長李強而言,這些年岔灘至石門坎區間的施工任務是繁重的。他們需要抬著液壓起撥道器、搗固機等機具徒步4至5公里,“畢竟是老線路了,檢查保養更得細心。”李強對川黔鐵路很是疼惜。
“石門坎”站牌被昔日空氣中彌漫的煤灰附著,白底有些褪色,略顯斑駁。2021年,松藻煤礦因政策關停后,車站也停辦了貨運業務。站臺上砌起的一堵灰白磚墻,令本不寬大的站臺更顯局促。墻內時間似乎停滯,廢棄的生產用房及碎磚縫間,藤蔓攀著門窗織成綠網。
候車室雙門緊閉,門廊擺放的一排長椅上,不時有周邊的居民歇腳。站臺上一字排開的六棵黃桷樹,粗壯的樹根像青灰色的血管,硬是把站臺原本平滑的水泥地面頂得支離破碎,野草野花混著碎石從鋸齒狀的混凝土裂痕中探出頭來,迎風搖曳。
一位名叫張雨荷的作家,根據石門坎車站的真實故事創作了小說《溫暖的火車站》,描寫一個小女孩下車買藥錯過了火車滯留在車站,一群熱心鐵路職工幫著尋親并陪伴她的溫暖故事……書中的一些情節浮現在記者的腦海,不自覺地對應搜尋起來。
走訪發現,大家似乎對小說中“站臺上擺涼茶攤的張婆婆”并沒有印象,卻都知道一位守著廚房方寸之地、舞刀弄鏟干了33年的車站食堂炊事員張宗福。
1991年,原本靠在松坎河里撐船運煤謀生的張宗福,機緣巧合地被車站食堂“收編”,成為了石門坎站待得最久的異鄉客。談及車站的變化,他本能地細數起與“吃”相關的事兒:“松藻煤礦的街上,以前有20多家餐館,站臺和站區周邊也有10多家餐館,生意都很紅火。最多的時候,每天有近20趟客車會經停車站,吆喝著賣燒白、米線、豆花飯、涼茶的小攤販比比皆是。”
憶起24年前剛上班在石門坎站作業時的場景,重慶供電段接觸網運行工區的工長田波忍俊不禁:“那時候有白天帶電作業,‘下網’后經過站臺,有不少旅客沖著我笑。之后才曉得因為煤灰大、出汗多,臉都花了。”除了石門坎站令人印象深刻的煤灰,田波還主動夸贊起張宗福夫婦。“張二哥夫婦待人和善,食堂桌椅總是擦抹得一塵不染,做的菜讓人很有食欲。直到現在,但凡去車站施工,我仍會惦記去吃一碗他家的小面。”
一位火車司機退休前的最后一趟值乘,特意預訂了張宗福的盒飯,還夸贊:“帶著溫暖的味道,舒心地吃了近30年!”這話令張宗福倍感榮耀。新鮮干凈的菜品、單鍋小炒的手藝、為職工著想的服務意識……都是張宗福多年來“零差評”的法寶。他始終守著“良心比廚藝重要”的人生信條,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可和尊重。
傍晚,暑氣漸消。幾只白鷺撲棱著翅膀在松坎河覓食,翅尖在水面劃出轉瞬即逝的銀弧。石門坎站,曾以“黑”為底色、滾滾濃煙的時代已然過去,“由黑轉綠”、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正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
站房外,張宗福與劉兆海輕松地擺動雙臂,大口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不約而同地說:“咱們石門坎是個好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來源:成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重慶車務段 重慶工務段 重慶供電段
文字:許毅 劉洋 陳遠帆 冉杰
圖片/視頻:李捷 顧壘 劉佩晗 鄧道國
編輯:黃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