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有創傷性質的關系經驗,讓邊緣型人格陷入兩種困境。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對人際關系的深刻矛盾體驗。個體常常陷入一種看似無法擺脫的困境:一方面,他們渴望建立親密關系,尋求理解與支持;另一方面,他們又對關系中的潛在背叛或忽視極度敏感,甚至會不自覺地將過去的創傷經驗投射到當前的關系中,導致關系的不穩定或破裂。這種矛盾不僅源于個體的內在心理狀態,更與早期創傷性關系經驗的長期影響密切相關。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帶有創傷性質的關系經驗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圖式”或“原型”,深刻影響著個體在人際互動中的行為模式。然而,一旦試圖放棄這種早期經驗,個體又會感到被否認和不被理解,因為這些經驗對他們而言是真實存在的。正是這種雙重困境,使得邊緣型人格在關系中陷入了復雜的心理循環。
創傷性關系經驗的形成與投射
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個體在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中形成的“關系經驗”或“圖式”,是其后來人際關系行為的基礎。對于邊緣型人格而言,這些早期經驗往往帶有創傷性質,例如父母或照顧者的忽視、不一致的回應,甚至是直接的虐待。這些創傷性經驗在個體的內心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心理圖式”,即一種關于“自我”和“他人”的核心信念,例如“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或“他人是不可信任的”。
當個體進入成年期,這些早期的創傷性圖式會不自覺地被投射到當前的關系中。例如,一個在童年時期經歷過父母情感忽視的個體,在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可能會過度敏感地解讀伴侶的每一個行為,認為對方的某些舉動意味著對自己不重視或背叛。這種投射并非個體的主觀臆測,而是源于其早期真實經歷的延續。然而,這種投射往往會破壞當前的關系,因為伴侶的行為可能并不像個體想象的那樣具有敵意或忽視性。久而久之,個體不僅無法建立穩定的關系,還會進一步強化自己對“他人不可信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