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八點,我哥在家庭群發了一條語音:
“各位兄弟姐妹,明天我六十整壽,××酒店牡丹廳,咱們一起聚聚。”
聲音明顯在抖——
那是人到花甲、剛退休、想借一碗長壽面把散落各地的血脈再系在一起的顫音。
結果呢?
整整12小時,群里靜得像深夜的太平間。
沒人回“收到”,沒人回“一定到”,連“在出差,抱歉”都沒有。
我一度懷疑網絡斷了,連刷三次WiFi,消息明晃晃掛在那,像被晾在太陽底下的舊傷口。
今天中午我提前半小時到飯店,推開牡丹廳的門——
圓桌擺了十張,只坐著五個人:
我哥、嫂子、我、我愛人,還有堂弟一家。
椅子空得像黑洞,碗筷都沒人拆封。
更扎心的是,有人真就“空手到”:
我弟把老婆孩子全帶來,手里只拎了個手機;
堂妹拎了個環保袋,我以為禮物,結果里面是兩包喜糖——她上周參加同事婚禮剩下的。
我哥站在門口迎客,手機攥得發燙,屏幕亮了一次又一次,
備注名從“大姐”跳到“二姐”再跳到“老表群”,
沒有一個頭像彈出來。
他笑著說“人到這個年紀,熱鬧都是給別人看的”,
可轉身拿菜單時,眼圈紅得比壽字還艷。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兄弟姐妹的冷漠,從來不是大吵大鬧,
而是一條@所有人的消息,
被沉默一口一口吃掉。
我把現場拍了一張照片——
十張圓桌,五把孤零零的背影。
發到群里,配文:
“哥六十了,咱們下次再聚,是不是得等七十?”
三分鐘后,大姐終于回了語音,信號斷斷續續:
“哎呀,我在外地培訓,真趕不回來……”
二姐更簡單,兩個字:“出差。”
后面跟了個再見的表情包。
我盯著屏幕,想起小時候——
下大雨,哥哥背著我過水溝,鞋掉了一只,
他回頭找鞋,還沖我喊:“抓緊,別摔!”
現在,他站在壽宴門口,像等那只永遠回不來的鞋。
兄弟姐妹的冷漠,最疼的點在于:
陌生人至少會假惺惺說句“生日快樂”,
而我們連假裝都省了。
寫到這里,我把那張空桌照片設成群頭像,
然后艾特所有人:
“下周日,補過壽,誰再缺席,
以后清明也不必互相上香了。”
發完退出群聊,手機靜音。
有些課,得讓沉默的人自己交學費。
【本故事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