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喀布爾簽約現場掌聲雷動。阿富汗副總理巴拉達爾與中國大使王宇共同舉起茶杯,慶祝阿姆河盆地油田開發項目正式落地。
中國企業新疆中亞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CAPEIC)簽下25年合約,承諾三年內投資5.4億美元(約合39億元人民幣),在阿富汗北部打造集勘探、開采、煉化于一體的能源基地。
短短兩年半后,2025年6月17日,阿富汗礦產部會議室氣氛冰冷。發言人侯馬雍面對各國記者,面無表情地宣布:“終止與中國企業的石油合同。”一紙公文,將39億元投資與25年藍圖打入冰窟。
簽約時的阿姆河項目承載著多重期望。油田橫跨薩爾普爾、朱茲詹和法里亞布三省,地下蘊藏8000萬桶原油,足以滿足阿富汗全國數年需求。
合同條款設計看似周密:CAPEIC持股75%,需在三年內完成5.4億美元投資,首年需到位1.5億美元;必須在阿富汗境內建造煉油廠,所產原油禁止出口;雇傭3000名當地工人,為阿富汗創造就業。
塔利班將該項目視為經濟獨立的“金色鑰匙”。簽約儀式上,副總理巴拉達爾強調這是“阿富汗經濟自主的里程碑”,中方代表則稱贊其為“中阿合作共贏的典范”。國際媒體紛紛報道,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在阿富汗經濟重建中搶得先機。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2023年項目年報顯示,實際投資額僅4600萬美元,不足首年承諾的三分之一。
油田現場未見新設備入場,煉油廠建設更是紙上談兵。阿富汗礦業部官員私下抱怨:“我們只看到中國人修復蘇聯時期的老舊設備,承諾的新鉆機連影子都沒有。”
更令阿方不滿的是資金流向。合同規定需繳納特許權使用費和獎金分毫未到,塔利班財政官員翻遍賬本,只找到幾筆象征性付款。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為后續沖突埋下伏筆。
2025年6月,三件大事如驚雷般在阿富汗上空炸響。6月15日,歐盟突然宣布向阿富汗提供1.61億歐元人道援助,指定用于糧食和醫療項目。
這筆錢對財政枯竭的塔利班政權猶如久旱甘霖,布魯塞爾方面雖未公開附加條件,但外交圈內皆知歐盟對阿富汗礦產開發早有“關切”。
兩天后,巴基斯坦海關大開綠燈。667輛滿載棉花、煤炭的阿富汗卡車在托克漢姆口岸積壓三周后,僅憑司機手寫保證書便獲準通關。
巴方同時宣布取消銀行擔保要求,改為更寬松的保險擔保。貿易壁壘的松動,為阿富汗商品打開南方通道。
6月17日中午,喀布爾礦產部會議室內,部長達巴德里簽署終止令。聲明直指CAPEIC“屢次違反合同條款”,卻未展示任何具體證據。
耐人尋味的是,副總理辦公室同步發布公告,宣布阿姆河油田立即重新招標,暗示尋找“更權威的國際合作伙伴”。
這三件事在五天內的密集發生,構成一場精心編排的地緣變奏曲。當歐盟資金與巴基斯坦通道同時開啟,塔利班自認抓住擺脫經濟孤立的“雙保險”,中國企業的戰略價值瞬間貶值。
塔利班的決策絕非臨時起意。2025年初美國特朗普政府重啟后,對阿政策悄然轉向。白宮不僅解除對塔利班高官的懸賞通緝,更通過第三方渠道秘密接觸。這些動向被喀布爾高層解讀為西方承認政權的“前奏曲”,刺激了其重新站隊的野心。
歐盟的1.61億歐元援助恰似精準投放的籌碼。盡管名義上用于人道主義,卻巧妙緩解了塔利班的財政危機,使其有底氣對中企“說不”。一位布魯塞爾外交官私下透露:“我們明確告知喀布爾,持續的人道援助取決于其在國際合作中的表現。”
巴基斯坦的配合更顯蹊蹺。當CAPEIC收到合同終止通知時,瓜達爾港正迎來第二艘阿富汗專屬貨輪“MV ASL ROSE號”。
這艘載有2萬噸澳大利亞化肥的巨輪,彰顯著中巴經濟走廊對阿富汗的“輸血功能”。巴方此舉被視作對塔利班轉向的獎賞,也暗含分化中阿關系的算計。
塔利班的經濟算盤打得啪啪響。他們認定CAPEIC規模太小,產能有限。公開資料顯示,這家企業2024年僅剩13名參保員工,較巔峰時期縮水七成,且在國內有違規開采被罰的“前科”。踢開這家“不靠譜”的私企,引進西方巨頭,既能提升產能又能增加分成,看似一箭雙雕。
撕毀合同的快感轉瞬即逝。阿姆河項目本是阿富汗經濟復蘇的頭號希望工程,終止合作意味著5.4億美元投資瞬間蒸發。更深遠的影響如多米諾骨牌般倒下:計劃中的煉油廠化為泡影,3000個就業崗位不翼而飛,每年數千萬美元稅收付諸東流。
阿富汗經濟早已病入膏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顯示,2024年該國貿易逆差高達67億美元,90%家庭被迫削減口糧開支。阿姆河項目的流產,使本已脆弱的經濟再遭重擊。
塔利班幻想西方巨頭會接盤,卻忽略了一個冰冷現實:歐盟2025年對阿投資數據庫顯示,過去十年阿富汗僅有4個新建外資項目,而同樣動蕩的尼泊爾有40個,斯里蘭卡則達200個。
中國企業的損失同樣慘痛。CAPEIC前期投入的4600萬美元設備滯留戰區,人員緊急撤離產生的費用高達數百萬美元。與尼日爾事件不同,這次中國政府反應審慎——涉事企業自身瑕疵使外交護盤空間受限。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中國投資者信心:當瓦罕走廊開發計劃因此事擱置,阿富汗再想吸引外資難如登天。
面對這場變故,中國展現出戰略定力。就在合同終止前一周,中國代表耿爽在聯合國安理會阿富汗問題公開會上呼吁:“國際社會應保持與阿富汗對話,加大人道援助,取消單邊制裁。”這番表態超越雙邊糾紛,站在阿富汗人民生存需求的道德高地。
中國對阿政策始終秉持務實原則。不同于西方的附加政治條件,中方合作聚焦民生與經濟重建。當塔利班在西方與中國間騎墻搖擺,中國清醒認識到:阿富汗若想真正融入國際社會,靠的不是外交投機,而是重建互信與合作誠意。
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這次事件敲響警鐘。CAPEIC在國內的違規記錄成為塔利班攻擊的突破口——2023年因超采砂礦被罰數十萬元,員工數量從42人銳減至13人的事實,讓“違約指控”獲得某種可信度。
這警示后來者:海外投資需嚴守合規底線,尤其在政治高風險地區,企業自身過硬才是最好護身符。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10年中石油在此折戟,2025年CAPEIC重蹈覆轍。不同的是,中國手中握有阿富汗重建無法替代的王牌——不附加政治條件的合作誠意與全產業鏈開發能力。
當沙漠的風沙再次掩埋鉆臺,真正的輸家從來不是中國人。那些地下沉睡的黑色黃金,終將在誠信的陽光下找到歸宿。
信息來源:歐盟向阿富汗提供逾1.6億歐元人道主義援助 2025-06-18 05:16·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