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媒體密集聚焦中美關系的新動向,稱特朗普政府正以“顛覆傳統”的姿態調整對華策略,一系列政策松動引發外界猜測,一場可能影響全球格局的“中美最大交易”是否即將到來?
在特朗普政府一系列政策轉向的背景下,這位以“交易型總統”著稱的領導人,正通過顛覆傳統外交與經貿策略,為兩國關系注入新的變量。
從芯片管制松動到關稅削減協議,從藥企巨頭合作到稀土博弈,這場跨越政治、經濟與科技的多維度談判,似乎正悄然逼近關鍵節點。
顛覆傳統的對華邏輯
美國的風,是說變就變了,前腳還揮舞著關稅大棒,聲色俱厲,后腳特朗普總統就換上了一副笑臉,說要用“非常友善的方式”和中國打交道,這葫蘆里賣的究竟是什么藥?是真心實意的戰略轉向,還是撐不下去的權宜之計?
特朗普執政風格的核心始終圍繞“利益交換”,不同于拜登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化對華技術封鎖的“小院高墻”戰略,特朗普更傾向于將出口管制、關稅政策等工具轉化為談判籌碼。
近期,其政府放松對華芯片出口禁令,允許英偉達等企業恢復部分產品供應,被外界解讀為釋放善意,為更大規模的科技交易鋪路。
彭博社分析指出,特朗普正以“科技大交易”為目標,試圖通過有條件放寬技術管制,換取中國在稀土供應、市場準入及芬太尼管控等關鍵領域的合作。
這種策略顛覆了以往華盛頓將出口管制視為“戰略資產”的常態,轉而將籌碼擺上談判桌,凸顯其務實主義邏輯。
而任何政策的突變,都不是心血來潮,特朗普政策轉變的背后,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施加壓力,對美國而言,這股壓力正從四面八方涌來,幾乎讓它喘不過氣。
經濟上亮起的紅燈,第一季度GDP萎縮,老百姓開始搶購生活必需品,這些可不是PPT上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痛感,如果再對中國商品加稅,通脹的烈火只會燒得更旺,直接烤問每一個美國家庭的錢包。
不僅是經濟與民眾的不滿,同時科技巨頭們的哀嚎,則是另一個巨大的壓力源,禁令之下,英偉達的巨額庫存減值是真金白銀的損失。
而特斯拉、英特爾、高通的未來,更是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深度捆綁,這些企業的院外游說,正日夜不停地敲打著華盛頓的大門。
更深層的,是整個國家的戰略焦慮,特朗普那句“不會讓中國超越”,道出了美國精英層最核心的恐懼,可現實是,嘴上喊著要脫鉤,身體卻很誠實。
一邊想遏制,一邊又發現許多地方根本離不開中國,這種矛盾心態,讓整個國家的決策都透著一股擰巴勁兒。
就連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美元霸權,根基也開始松動,金磚國家抱團推動本幣結算,中越貿易中人民幣的使用率節節攀升,都在悄悄侵蝕著美元作為“終極武器”的效力。
中國的“殺手锏”
當一方壓力山大時,另一方的應對就顯得至關重要,中國這次沒有選擇硬碰硬的怒吼,而是打出了一套精準而沉穩的組合拳。
第一張王牌,就是稀土,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礦產,而是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的“工業維生素”。當中國四月份悄然收緊部分戰略稀土的出口,效果立竿見影。
據稱,連F-35隱形戰機的生產線都感受到了寒意,可以說這記精準的“點穴”,直接打在了美國的軟肋上。
而另一張牌,則是是科技自強的加速,美國的封鎖,反而成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催化劑,當華為的昇騰910B芯片,在性能和價格上已經可以與英偉達的“特供版”H20掰手腕時。
當國產芯片設計軟件的市場份額悄然爬升到40%時,美國人會發現,他們手里的技術大棒,威力正在一天天減弱。
更關鍵的,是中國展現出的戰略定力,面對美方的反復橫跳,中方異常冷靜,王毅外長那句關稅戰“不負責任、不得人心、不可持續”的論斷,清晰地表達了態度。
而外交部“要把口頭共識落到實處”的要求,則像一個沉穩的太極推手,四兩撥千斤,把皮球又踢回了美國。
從“脫鉤”到“交易”的戲劇性轉變
壓力之下,必有出口,而當內部壓力積蓄到一定程度,又遭遇了外部的精準反制之際,美國也不得不開始擰開一些“減壓閥”。
近日經財政部長貝森特親口確認,批準英偉達向中國出售H20芯片,而要知道,就在不久前,這道禁令還被美國官員當作對華強硬的功績。
這一轉變,無疑是安撫國內科技巨頭,并向中國釋放善意的最直接信號,英偉達CEO黃仁勛甚至親自飛到北京宣布這一消息。
同時不僅在芯片上進行了讓步與松動,在關稅上,美國方面也釋放出善意的,按下了關稅休戰的“閥門”。
貝森特再次出面,暗示原定到期的關稅休戰期“可以靈活處理”,甚至可能延長三個月,這相當于給劍拔弩張的氣氛按下了暫停鍵,為雙方,也為特朗普政府尋求一個體面的“貿易勝利”,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但最大的轉向,還得是來自特朗普本人的言辭,從年初在芬太尼問題上的強硬威脅,到如今承認中國的幫助,再到“友善方式”的表態,這種姿態上的軟化,成本最低,卻最能營造緩和氣氛,為最終實現元首會晤和達成協議鋪平道路。
結構性矛盾仍在
盡管談判氛圍漸暖,但結構性矛盾仍如暗流涌動,而以為美國就此掉頭,那就太天真了。
這些被擰開的“閥門”,與其說是戰略轉向,不如說更像是一艘迷航巨輪上的混亂操作,船長想緩和,但船上的大副、二副們卻各有各的想法。
美國政府內部的分裂,已經不是秘密,鷹派和安全部門咬牙切齒地反對放松任何管制,而以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為代表的親商派,則支持黃仁勛的觀點,讓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競爭,才能最終贏得AI競賽。
兩股力量的撕扯,導致政策在芯片設計軟件等問題上反復搖擺,朝令夕改,連自家的官員和企業都無所適從。
所謂的“國家安全紅線”,也成了一把伸縮自如的游標卡尺,需要施壓時,它是不可逾越的銅墻鐵壁,需要緩和時,它又可以變成討價還價的籌碼。
這種機會主義的做法,暴露了其對華戰略的內在矛盾和缺乏定見,而更有趣的是,美國一邊擰開合作的閥門,一邊還在暗中修建圍堵的柵欄。
它正積極地在與韓國、越南等國的貿易談判中,塞入針對中國的排他性條款,這種左手擁抱、右手挖墻腳的悖論,讓全世界都看花了眼。
結語
當下,中美關系正處于微妙平衡點,特朗普政府的策略顛覆、籌碼布局與外交互動,共同勾勒出一場潛在“大交易”的輪廓。
然而過往的歷史經驗與結構性矛盾卻在提醒世人,契機窗口雖現,但交易的最終形態與長遠影響,仍需觀察雙方在原則與利益間的博弈智慧。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