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新余7月19日電 (劉力鑫)“太好玩了!沒想到江西也有火把節,彝族的村民都很熱情,我還體驗了竹竿舞吃了長桌宴,都很有趣。”18日晚,在江西新余力塘下村的篝火堆旁,游客何雨霞興奮地向記者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火把節,整個活動非常熱鬧精彩。
7月18日,農歷六月二十四,位于江西新余渝水區的鵠山鎮力塘下村一派熱鬧景象,村子里正舉辦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彝、漢兩族村民以及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齊聚在稻田邊、祠堂外的空地上,大家吃長桌宴、跳竹竿舞,手持火把繞村巡游、篝火堆旁載歌載舞……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這個彝漢共居的村莊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
圖為7月18日,航拍江西新余鵠山鎮力塘下村的火把節現場,當地村民和游客共同吃上了長桌宴。劉力鑫 攝
盛夏之夜,由力塘下村村民以及游客組成的火把巡游隊伍,高舉著燃燒的火把,開始了繞村巡游。巡游結束后,眾人齊聚在篝火堆旁一起點燃了篝火堆。就在同一時刻,一朵朵絢麗的煙花也在夜空中綻放,激情四射的篝火晚會開始了。篝火堆邊圍了里三層外三層,無論是什么民族,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是否認識,大家都手挽著手,跟著音樂跳起了舞,處處都是歡聲笑語。
“火把節就是我們彝族的過大年,這個節日已經延續了上千年。在外地的村民每年這個時候都要趕回村里,大家一起過節。”力塘下村彝族村民王道華向記者表示,能和漢族同胞以及這么多外地游客一起過節,感到十分開心和激動,也希望以后的火把節能越來越熱鬧。
圖為7月18日,江西新余鵠山鎮力塘下村火把節現場,當地村民和游客一起圍著篝火堆載歌載舞。劉力鑫 攝
據了解,鵠山鎮力塘下村是一個彝漢共居的小村落,共有居民31戶,其中彝族有11戶44人。彝族村民自2003年從貴州六盤水遷居到江西新余后,在當地漢族同胞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經過20多年的互融共居,已在新余扎下根,建成了新家。
如今,遷居的彝族民眾和新余本地民眾相互嫁娶、互幫互助、共建祠堂,成為民族融合發展的一段佳話。鵠山鎮也被授予“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榮譽稱號,成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圖為7月18日,江西新余鵠山鎮力塘下村的火把節現場,眾人手持火把準備把篝火堆點燃。劉力鑫 攝
新余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力塘下村的火把節就像一根紐帶,把彝漢兩族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這些年,我們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營造‘彝漢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大力支持力塘下村發展。通過聯合各部門開展協同工作,讓彝族村民在新余安居樂業。如今的力塘下村風景優美,產業興旺,還成為獨具特色的彝族風情鄉村旅游景點,形成了‘民族團結、和諧穩定、共同繁榮’的良好局面。”(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