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傳承紅色基因,緬懷革命先烈。今天的“抗日根據地·今昔巨變”系列報道,我們來關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1938年3月,中共冀魯豫邊區省委在河北南宮成立,領導了冀南、魯西、豫北等地區的黨組織,建成冀南抗日根據地,后來并入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如今,冀南地區,正在錨定產業、生態、文化、民生等共進發展圖景,書寫著新時代的歷史答卷。
總臺記者 王帥南:這里是位于邢臺南宮的八路軍129師,東進抗日游擊縱隊的司令部舊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129師抽調兵力組建東進抗日游擊縱隊于1938年2月8日進駐南宮縣城,以南宮為基礎,向四周各縣擴展,冀南抗日根據地由此開辟。
冀南抗日根據地覆蓋了如今河北省邢臺大部以及邯鄲、衡水的部分地區。冀南地區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是重要的糧食、棉花、鹽業生產區,抗戰期間向前線部隊持續供應布匹、糧食與軍裝等物資。
1939年1月,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3萬余人的兵力,分數路對冀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在香城固設伏,共殲滅日軍200余人,燒毀汽車8輛,收繳火炮4門,長短槍數百支。這一戰斗成為平原伏擊殲敵的模范戰例,極大鼓舞了冀南軍民士氣,有效打擊了日軍全面“掃蕩”計劃。
抗日戰爭期間,冀南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們,與敵人進行了威縣戰斗、凌石屯伏擊戰、“4·29”反掃蕩等大小戰斗13000余次,斃傷日軍12000余人,偽軍29000余人。
1944年5月,隨著抗戰形勢的轉變,冀南根據地與原冀魯豫根據地合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和新的冀魯豫軍區,進一步整合了兩區的人力、物力資源,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
南宮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細細梳理,南宮現存紅色舊址是15處之多。這些深厚、熠熠生輝的紅色文化資源,現如今早已成為市民家門口的“紅色課堂”。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宮保護利用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打造冀南紅色研學觀摩項目。2024年,南宮紅色研學游路線吸引了360多所學校、310家省市縣機關等,共計20余萬人次前來開展實地思政課、研學游等活動。
南宮中學教師 杜立瑋:看到了革命先輩們這種在艱苦條件下不懈奮斗的精神,我也希望把這種精神帶給我的學生,讓這種紅色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八十多年來,南宮的織機噠噠聲從未停歇,從抗戰時期家家戶戶紡線織布支援前線,延續至今,在羊絨產業的飛針走線中,煥發出新的蓬勃活力。
南宮市發展改革局局長 馮俊民:我們南宮市是全國的棉花大縣(市),歷史上就有棉花加工的一個傳統。近幾年來,我們圍繞著羊絨形成了一個鏈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集群。
如今,南宮的羊絨服裝服飾產業集群已成為河北省重點支持的特色產業集群之一。2024年羊絨服裝服飾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到140億元,擁有生產銷售企業2400余家,帶動4萬余人就業。
總臺記者 王帥南:在南宮市的一家羊絨服飾加工企業的車間內,現在工人正在抓緊趕制一批發往國外的訂單,企業負責人告訴我,今年的訂單同比增長了10%,即便現在車間滿負荷運轉也供不應求。
南宮市在夯實傳統產業優勢的同時,也在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當地大力發展特色黃韭產業,年產值達2億元,讓老區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北胡街道小關家莊村黨支部書記 關元成:我們合作社流轉了500多畝地,我們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種植黃韭,和種植普通農作物相比,每畝地能增收1萬余元 在合作社打工有工資,入股還可以享受分紅。
經濟在發展,民生也在不斷改善。這幾年,南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逐年增高,市民樂享“推窗見綠”新生活。同時,南宮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等惠民工程,圍繞居民生活需求完善周邊配套,讓越來越多居民感受到了老區“舊貌換新顏”的幸福。
南宮市博物館工作人員 周泳妍:每隔幾百米就有個小公園,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人在這遛彎兒、健身,感覺哪里都美,真是心情舒暢。
南宮豐翼中學教師 高樂樂:南宮這幾年老舊小區改造還比較好,你看這房子也新了,地面也平了,綠地也多了,周邊診所、學校、商店也比較多,想去哪里,十幾分鐘也到了,可方便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