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關注機場規劃和航站樓設計的建筑師,今天看到亞航曼谷飛重慶航班被冰雹砸穿機頭的新聞,手心都跟著捏了把汗。
這種情況到底有多危險?為啥飛行員沒躲開?咱們用大白話掰開揉碎了聊。
先說結論:這是非常嚴重的飛行事故征候,相當于在萬米高空被一顆子彈擊中,但現代飛機的冗余設計給了機組二次機會。
這次亞航FD552航班的損傷集中在機頭區域,駕駛艙風擋玻璃破裂、雷達罩凹陷 。這種損傷可能引發三個連鎖反應:
1. 風擋破裂導致失壓風險:飛機巡航時客艙內外壓差相當于3頭大象壓在一扇窗戶上。雖然現代風擋采用三層結構(外層抗沖擊、中間層緩沖、內層承重),內層玻璃仍能承受兩倍最大壓差 ,但外層破損后,飛行員必須在10分鐘內下降到安全高度,否則可能出現座艙失壓。
2. 雷達失效影響導航:機頭雷達罩受損會導致氣象雷達無法正常工作。2018年天津航空GS7865航班就是因為雷達罩被冰雹擊碎,被迫在9800米高空關閉雷達,最終備降武漢 。
3. 結構損傷威脅飛行安全:機頭是飛機的“大腦”,內部集成了空速管、迎角傳感器等關鍵設備。2016年南航CZ3483航班遭遇冰雹后,機頭雷達罩被砸出蜂窩狀凹坑,直接導致自動駕駛系統失靈 。
從數據看,冰雹是僅次于鳥擊的第二大航空離散源威脅。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的研究顯示,直徑2厘米的冰雹以200米/秒速度撞擊飛機時,產生的沖擊力相當于一輛家用轎車以100公里/小時撞墻 。
所以,這次亞航航班能安全落地可以說很幸運,但也說明機組對此類情況有充足的認識和訓練。
本次事件中有三個關鍵因素,讓亞航航班能夠順利降落。
1、機組及時啟動了風擋破損處置程序(如降低飛行高度、關閉空調系統減少壓差)
2、風擋內層結構保持完整,不幸中的萬幸。
3、重慶機場氣象條件允許目視進近
那這么危險,為啥飛行員沒能提前避開冰雹呢?畢竟有氣象雷達啊,飛行員不能繞開嗎?這里存在三個認知誤區:
1. 氣象雷達看不見冰雹
現代機載雷達只能探測到水汽回波,對干冰粒子(冰雹)沒有直接反應。就像你在霧霾天開車,車燈能照亮霧氣但看不到懸浮的灰塵。2018年天津航空GS7865航班的教訓最典型:當時雷達回波顯示前方有間隙,但實際是被上升氣流拋出云體的“隱形冰雹”,等飛行員肉眼發現時已無法規避 。
2. 冰雹生成速度比飛機反應快
強對流天氣的發展往往以分鐘計。2025年7月這次事件中,雹云可能在15分鐘內從雷達回波40dBZ(小雨)發展到55dBZ(強雷雨),而飛機繞飛需要至少30公里安全距離,相當于以900公里/小時速度飛行2分鐘 。更棘手的是,冰雹可能出現在雷達回波較弱的“無回波穹窿”區域——這是強對流云的典型特征,就像臺風眼看似平靜實則暗藏殺機 。
3. 低空冰雹更難防御
這次亞航航班是在降落階段遇雹,此時飛機高度通常在3000米以下,留給機組的反應時間不足3分鐘。低空冰雹往往伴隨地面氣象雷達盲區,2019年南航CZ3101航班在北京降落時,地面雷達顯示無異常,但實際遭遇直徑5毫米的冰雹,導致風擋破裂 。
雖然,冰雹看上去很危險,但實際上民航業有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擔心。
1. 主動防御:
航路規劃時避開雷暴高發區(如我國夏季的長江中下游,這也是我經常建議親戚朋友夏天少坐飛機的原因)
2. 被動防御:
關鍵部位采用抗沖擊材料:風擋玻璃使用聚碳酸酯內層(抗沖擊強度是普通玻璃的250倍),雷達罩填充蜂窩鋁吸能結構
設計冗余標準:FAA要求飛機結構必須能承受直徑25毫米冰雹的撞擊,相當于以230公里/小時速度撞擊
3. 應急處置:
機組每年進行風擋破損模擬訓練(如使用D級全動模擬機演練失壓處置)
航空公司建立“雹擊損傷評估清單”,例如亞航這次事件后,機務人員需檢查至少127個結構點是否存在隱性損傷 。
如果不小心遇到了,大家也一定不要驚慌,系好安全帶,不要慌亂,信任機組的操作。
最后說句心里話:每次穿越雷暴區都像在和大自然博弈。我們敬畏每一朵積雨云,但更相信科學和訓練的力量。
這次亞航航班的平安落地,再次印證了民航“安全第一”的鐵律——所有事故征候都是可以預防的,前提是把每一個風險點都想到、做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