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午,送餐的午高峰剛過,美團騎手張士浩停穩電動車,熟練地走進齊河縣晏北街道迎賓社區的“暖‘新’驛站”接了杯水,又將手機充上了電。“以前跑單時想喝口水都得找便利店,現在在社區里送完餐剛好能在驛站里歇歇腳,方便多了。”他邊擦汗邊說,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這溫暖的一幕,正是迎賓社區秉持“樂享友好,共享美好”服務理念,打造“騎手友好社區”的生動縮影。
把需求清單變成幸福賬單
要讓騎手們感受到社區的溫度,首先得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為了摸清外賣騎手、快遞員這些“城市穿梭者”的真實需求,社區工作人員可沒少下功夫,他們以騎手需求為導向,通過專題座談、實地走訪等形式,深入了解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工作節奏、生活狀況與實際訴求。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會議室里,時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十幾位騎手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著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夏天車座能燙掉一層皮,想找個樹蔭歇腳都難”“小區樓棟號亂,新手常繞暈”“手機沒電比沒油還急”……騎手們掏心窩子的話,被一條條記在社區黨委書記的筆記本上,字跡密密麻麻。
為了讓溝通渠道更暢通,社區特意在驛站門口放置了個“‘新’語信箱”。定期開展的“與小哥面對面”微訪談更成了固定節目,幾張椅子圍個圈,大家邊喝水邊聊天。騎手王立元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時,隨口提了句“電動車扎胎后推不動”,沒過幾天,驛站就多了個打氣筒。“原來我們的話真有人聽,還真能辦成事。”現在,騎手們路過信箱總會多看兩眼,誰有新想法,就寫張紙條塞進去。
這些收集來的“心里話”,被社區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服務清單”:從充電插座的高度到藥箱里常用藥的種類,從休息座椅的角度到雨傘的擺放位置,每一項都帶著煙火氣。“把騎手的需求當自家事辦,清單才能變成幸福賬單。”社區黨委書記李雪說。
不止歇腳 更有牽掛
“孫哥,今天理不理發?許大姐一早就來了!”周五上午的“暖‘新’驛站”里,社區網格員朝剛進門的快遞員孫興振喊。驛站靠窗的位置,三位騎手正圍著理發師剪頭發,電動推子的嗡嗡聲里,混著手機充電的提示音和飲水機的水流聲,像個熱鬧的大合唱。
“歇腳有處、喝水有地、充電有源”,這是騎手們最樸素的需求,也是迎賓社區打造 “暖‘新’驛站” 的初衷。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及小區黨支部設立的 “暖‘新’驛站”,就像一個溫馨的小家:飲水機、充電座、醫藥箱、雨衣雨傘等設備工具一應俱全“這里的設施太全了,有一次我送餐時不小心擦傷了腿,在應急藥箱里找到了碘伏和創可貼,處理起來特別方便。” 孫興振對驛站贊不絕口。
設施準備得齊全,服務也沒落下。驛站內每周定期開展衣物縫補、愛心義剪、技能培訓、家庭關愛等7項特色服務。“我們在外送餐時總免不了刮刮蹭蹭,不少衣服還沒舊就破了。有了驛站里的‘愛心縫補’,幫我省下不少衣服錢。”外賣騎手張強笑著說。
小區里的路牌也悄悄變了樣。以前歪歪扭扭的指示牌被換成了彩色的“騎手友好路線圖”,每個樓棟號旁都畫著小圖標:3號樓旁是棵小樹,5號樓旁是個滑梯,都是騎手們熟悉的地標。“現在送餐不用再打電話問‘是不是廣場旁邊那棟’了。”新手騎手白海洋邊看路牌邊說。社區還牽頭制定了 “騎手友好社區公約”,物業、居民、騎手三方共同約定行為規范、服務標準與溝通機制。“有了這個公約,我們和居民之間的矛盾少了很多。大家相互理解,彼此關照,感覺特別好。”白海洋深有感觸地說。
社區的關愛不止于日常,更滲透在每個重要時刻。春節期間,社區聯合團縣委、街道團工委開展“騎手之家?友好同行”新春主題活動,組織騎手家庭開展親子互動寫“福”字,在墨香年味中共度溫馨時光;炎炎夏日,社區工作人員提著冰鎮酸梅湯站在路口,給正在跑單的騎手們送去清涼。
濟北郡小區周邊的商家們也加入了這場溫暖接力。社區黨委在原有外賣商家基礎上,額外發展了5家“騎手友好商家”,為騎手們提供更多便利服務。優鮮首選超市的店長總把切好的西瓜端給路過的騎手;街口的理發店掛出“騎手剪發半價”的牌子,老板說:“他們戴頭盔壓壞的發型,我得給修得精神點”;就連最忙的快餐店,也會給晚班騎手留份熱乎飯。“這些孩子風里來雨里去,咱遞瓶水、給個座兒,不算啥。”小杜炒雞老板杜利平的話,說出了商家們的心聲。
騎手變身社區 “千里眼”
“張師傅,您上次說的5號樓路燈,物業已經換了新燈泡!”社區網格員在“騎手議事群”里發的消息,很快引來一串點贊。今年5月,騎手張強在“鄰里議事會”上提了句“二期5號樓附近照明昏暗,夜晚出行不安全”,幾天后,路邊的燈就多了一盞,社區邊邊角角都亮亮堂堂。
社區定期邀請外賣騎手、快遞員代表走進“鄰里議事會”,“你們天天在小區轉,哪塊地磚松了、哪棵樹該剪了,比我們清楚。”第一次聽到這話,不少騎手心里一動:“原來我們不是外人。”現在,議事會成了騎手們的“主場”,誰發現消防通道堆了雜物,誰看到綠化帶被踩出了小路,都會在會上擺出來說道說道。
李雪常說:“騎手們的電動車鈴,是社區治理的‘提示音’。”從匆匆而過的“送貨人”,到操心社區事的“家里人”,從“為他們服務”到“與他們共建”,迎賓社區持續探索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融入社區的更多可能。通過持續地服務與引導,騎手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從“服務者”轉變為“參與者”,成為美好家園的共同締造者。晏北街道迎賓社區的實踐,不僅為打造“騎手友好社區”提供了有益借鑒,更讓我們看到了城市治理中多方協同、共筑美好的強大力量。
宣傳合作/廣告設計:18653439751
侵權聲明:如內容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