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特朗普給俄羅斯下了道“最后通牒”,揚言如果俄烏雙方在50天內沒有達成和平協議,就對俄羅斯加征100%的關稅!
面對特朗普的制裁,俄羅斯聳聳肩表示影響不大,畢竟自從沖突爆發后俄羅斯幾乎和美國“脫鉤”了。
不過身為第三方的印度卻不樂意了,在沉默3天后,更是公開向為特朗普幫腔的北約秘書長呂特發出了警告。
那么,為什么美國制裁俄羅斯,喊疼的卻是印度?印度石油部長哈迪普揚言要“換俄羅斯石油”,又是怎么一回事?
印度為什么喊疼?
印度之所以“喊疼”,是因為特朗普不僅威脅要對俄羅斯實施100%的關稅,同時還要對購買俄石油的國家征收高額次級關稅。
這招表面上是沖著俄羅斯去的,但目標直指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
特朗普想通過經濟壓力掐斷俄羅斯的財政命脈,從而逼迫兩國在俄烏沖突中選邊站隊。
要知道俄烏沖突前,俄羅斯只占印度石油進口的2%,而今年上半年,這個比例已飆升至35%,低價俄油幫助印度穩住了國內通脹,成為能源市場的重要支柱。
然而,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印度沒有表現出慌亂,而是迅速展示了自己的準備。
其實早在2023年,印度就開始為潛在風險做打算,逐步減少對單一石油來源的依賴。
過去兩年,印度將石油供應商從27個增加到40個,覆蓋南美洲的圭亞那、巴西,加拿大的油砂項目,以及中東的傳統產油國如沙特和阿聯酋。
2023年,印度還與沙特簽署了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協議,到了2024年又與阿聯酋達成長期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確保了穩定的替代渠道。
此外,印度還加大了國內石油勘探和開采力度,通過提高自產量來增強能源安全,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印度的“后路”,讓其在面對制裁時敢于公開表態。
所以面對美國的制裁,印度石油部長在一次商業活動上表示,即便美國實施次級制裁,印度也能通過其他供應商滿足石油需求,語氣顯得胸有成竹。
不過印度想要完全擺脫俄油也并非易事,35%的進口比例意味著巨大的供應量,短期內切換到其他國家需要時間和成本。
中國的應對
相比印度的公開表態,中國在面對特朗普的制裁威脅時略顯低調,但應對措施同樣扎實。
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中俄合作不受第三方干擾,展現了強硬立場,這種態度背后,是中國多年來在能源安全上的深遠布局。
與印度不同,中國并未宣稱放棄俄油,而是通過多元化的能源網絡和穩固的合作機制來應對潛在風險。
中國的策略是將風險分散,通過多方合作和靈活的結算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這種的低調布局顯示出中方對外部壓力的充分準備,行動勝過言辭。
俄羅斯的突圍
特朗普的制裁威脅讓俄羅斯的處境變得復雜,如果印度減少俄油進口,俄羅斯的經濟將面臨不小的壓力,為應對這一風險,俄羅斯近年來開始向亞洲其他市場拓展銷路。
2022年起,俄羅斯以折扣價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出售石油,并嘗試與這些國家談判長期液化天然氣合同。
這些小型市場雖然無法完全取代中國和印度的需求,但為俄羅斯提供了緩沖空間。
與此同時,俄羅斯還在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通過人民幣和盧布結算的貿易機制,降低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依賴。
由此不難看出,無論是印度、中國的多元化布局,還是俄羅斯的出口突圍,都表明了這場角力才剛剛開始,各方必須保持警覺,以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信息來源:
1.觀察者網關于“呂特幫腔后,印度警告北約:別搞‘雙標’,不排除重啟中俄印合作機制”的報道
2.海外網關于“「俠客島」美國制裁俄羅斯,喊疼的咋是印度?”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