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局長,古茶道沿線的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如何平衡?”“周主任,非遺技藝傳承中年輕力量不足的問題怎么解決?”……7月8日,湖北茶博物館內氣氛熱烈,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小紅帆志愿服務隊的同學們拋出一個接一個“麻辣”問題,五峰縣文旅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負責人一一回應,金句頻出。這場持續兩小時的“頭腦風暴”,成為調研活動最鮮活的注腳。
近日,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小紅帆志愿服務隊”深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開展萬里茶道申遺工作專項調研。活動得到五峰縣文旅局、農業農村局、政協文史委及茶葉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通過實地考察、專題匯報、互動交流及文化展演等形式,小紅帆志愿服務隊全面了解了五峰縣在萬里茶道申遺及茶產業非遺傳承中的創新實踐。
交流會上,五峰縣文旅局副局長林有剛系統介紹了萬里茶道五峰段申遺進展情況。縣政協文史和科教衛文體委員會主任周啟順從“常喝茶”的益處開始,為我們講述了五峰地區紅茶發展中鮮為人知的故事。五峰茶葉科學研究所技術人員黃少在重點講解了茶葉選育及新工藝開發成果。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鄒壽天為師生團隊贈送了由周啟順主任主編的《宜紅簡史》并表示,五峰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廣人工除草、物聯網監測等技術,實現茶葉農殘零超標。
調研中,師生圍繞“古茶道活化利用”“非遺技藝傳承困境”等議題與相關部門展開深度對話。同學們結合專業所學,建議通過“非遺+文旅”模式打造茶旅融合IP,并提出開發古茶道徒步線路、建設宜紅茶體驗工坊等建議。
“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請教了非遺剪紙傳承人,光是茶樹紋理就修改了5版。”調研結束后,團隊魯容同學向在場領導獻上精心創作的“萬里茶道”主題剪紙作品。這些作品以五峰古茶樹、漢陽橋、精制茶廠等申遺核心元素為構圖核心,通過鏤空技藝呈現茶農采茶、騾馬馱運、非遺地標等場景。
來自茶社的李源彬同學現場演繹了宋代點茶技藝。伴隨古琴曲《流水》,李源彬執茶筅擊拂茶湯,在茶盞中擊出綿密茶沫,隨后用茶膏繪制出“茶”字樣。這一過程完整再現了《茶錄》中“七湯點茶法”,引得在場領導駐足觀摩。
“申遺不是保護標本,而是讓文化基因持續生長。”帶隊老師漆詩怡在調研總結會上強調,此次調研旨在深度挖掘萬里茶道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探索“非遺+文旅”“非遺+科技”的活化路徑。她指出,同學們通過剪紙創作、點茶展演等非遺技藝,不僅讓古茶道“活”在當下,更以青年創意為古茶道注入時代生命力,讓千年茶香在00后的指尖重新繚繞。(通訊員 劉勇 馬先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