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了一個重要消息:中歐雙方已達成共識,決定同步全面解除相互交往中的限制措施,包括取消對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等人的制裁。這是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的一項重大外交突破。
三天沉默后,歐盟于7月18日通過第18輪對俄制裁方案,將兩家中國金融機構列入制裁名單。中國駐歐盟使團立即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并已提出嚴正交涉。
這場外交互動揭示了歐盟在中美博弈中的戰略困境——中國遞出的橄欖枝與歐盟的猶豫不決形成鮮明對比。
7月16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特別使用了“雙方商定、同步全面取消”的表述。這一措辭避免了西方媒體炒作“中國單方面讓步”的論調,展現了中國處理國際事務的成熟與精明。
這一外交突破并非偶然。它與中國外長王毅本月初訪問歐洲時的密集磋商密切相關。在布魯塞爾,王毅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明確表示:“中歐作為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國際形勢越是復雜,彼此越是要加強溝通、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中歐關系此時解凍具有特殊意義。2025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雙方都有意愿修復一度緊張的雙邊關系。2024年中歐貿易額高達7858億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更猛增至1.3萬億元人民幣。
經濟紐帶已變得異常牢固。
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曾在投票前私下赴華“訴苦”,稱稀土短缺讓歐洲企業充滿“恐懼和顧慮”。中國是歐盟箱包、奢侈品、乘用車和化妝品的重要市場,歐盟進口化妝品中超四成來自歐洲。
這些經濟現實為雙方關系回暖創造了條件。
中方解除制裁的消息傳到布魯塞爾后,歐盟決策者并沒有立即作出積極回應。相反,他們陷入了三天的沉默期。這種猶豫不決反映了歐盟內部深刻的分裂和戰略困境。
歐盟面臨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真正危機。特朗普政府將關稅作為核心武器,宣布如果8月1日前不能達成協議,將對歐盟輸美商品征收30%的高額關稅。2023年數據顯示,美歐間存在1570億歐元貿易逆差。
在歐盟內部,以德法為代表的核心成員國主張強硬反制,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卻表現出妥協姿態。她推遲了原定7月15日生效的對美反制措施,引發多國不滿,被批“向美國示弱”。
在強大壓力下,馮德萊恩才亮出一份206頁的關稅反制清單,涉及商品總價值720億歐元(約合840億美元)。這份清單覆蓋農產品、工業品和奢侈品等多個領域,被媒體形容為“美國商品弱點百科全書”。
清單內容包括110億歐元的飛機、94億歐元的機械、80億歐元的汽車,甚至連價值12億歐元的波本威士忌都被列入其中。
歐盟的困境在于安全依賴美國,貿易與防務的捆綁使馮德萊恩難以強硬應對。特朗普可能正是看準這一點,才敢于將關稅從10%直接提升至30%。
7月18日,歐盟打破沉默,在通過的第18輪對俄制裁方案中將兩家中國金融機構列入制裁名單。這一決定的性質和影響極為惡劣,中方已提出嚴正交涉。
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明確指出:“中方一貫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中方強調從未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并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出口。
歐盟此舉的時機選擇值得玩味。就在三天前,中方剛剛宣布取消對歐盟議員的制裁,向歐盟遞出了橄欖枝。歐盟在享受中國釋放善意的同時,卻轉身將中國金融機構列入制裁名單,這種行為顯示出歐盟外交的嚴重矛盾。
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嚴重分歧。德國主張嚴格控制技術出口,匈牙利卻積極歡迎中資建廠;法國試圖施壓中國,而荷蘭企業則在申請稀土出口配額。這種混亂正是一個聯盟失去方向后的典型癥狀。
馮德萊恩曾在七國集團峰會上批評中國將稀土等資源“武器化”,但她忽略了歐盟99%的稀土依賴于中國的事實。這種“表演式敵意”不僅未能改變現狀,反而暴露了歐洲在供應鏈安全上的巨大脆弱性。
歐盟如今的處境可以用“夾縫中生存”來形容。特朗普政府同時對中歐發難,但歐盟的選擇卻令人費解——只對中國示強,而對美國妥協。
《亞洲時報》評論指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全球地緣政治發生了顯著變化:美國主導議程,中國精準反制,歐洲則被動承受,成為“金融家和啦啦隊長”的角色。
在國防開支方面,歐洲領導人在沒有進行充分辯論的情況下同意將軍費提高至GDP的5%,這一決策無疑讓美國軍火巨頭受益。這種“空白支票”式的承諾不僅削弱了歐洲的社會支出,還進一步限制了其戰略自主性。
面對這種困境,歐盟開始聯合日本和墨西哥組成“關稅受害者聯盟”,加拿大則在積極爭取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自貿協議,巴西也開始轉向大幅采購印度產品。韓國媒體直言:“當盟友們開始相互挖墻腳,說明美國的策略真的出現了問題。”
歐盟還設有B計劃,準備與印尼簽署協議,并與南方共同市場展開合作。更為重要的是,歐盟還有機會進一步與中國建立以陸權運輸為主導的經濟合作,從而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未來的去全球化可能會演變為去美國化的新趨勢。
稀土問題成為中歐關系中的一個關鍵博弈點。7月10日,歐洲議會大廳的電子屏幕顯示出刺眼的投票結果:523票贊成、75票反對,一項要求中國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決議以壓倒性優勢通過。
決議措辭強硬,指責中國“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甚至威脅采取“威懾措施”。戲劇性的是,兩周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計劃訪問北京,這場投票明顯是為談判造勢的施壓手段。
歐盟表面強硬,實則焦慮不安。馮德萊恩計劃訪華專門討論稀土問題,因為一架F-35戰機需要400多公斤稀土,一套導彈制導系統也離不開這些關鍵礦物。歐盟的《關鍵原材料法案》提出2030年實現30%自給率的目標,但現實是他們在匈牙利新建的永磁體工廠,仍需從中國進口九成核心原材料。
中國對稀土的管控并非無的放矢。這些資源兼具軍用和民用雙重屬性,而某些國家早已采取規避手段。路透社調查發現,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國通過泰國和墨西哥轉運了3834噸中國銻氧化物。這兩個國家自身并不具備完整的銻產業鏈,卻突然成為中國稀土的主要“買家”。
作為回應,2025年5月,中國上線新一代稀土追蹤系統,要求企業在線申報每筆交易的詳細信息,包括買家、數量、運輸目的地及最終用途。這套系統為每克稀土配發電子“身份證”,實現全流程可追溯,徹底堵死了灰色渠道。
中國在應對歐盟的指責時采取了靈活多變的策略。一方面,為歐洲企業開辟了“快速通道”,以簡化稀土出口的辦理手續;另一方面,加大了對稀土走私的打擊力度,并對法國白蘭地加征了反傾銷稅。這展示了中國在應對貿易摩擦時的堅定立場與靈活手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