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有一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那就是“失業”,公司降薪、裁員已經是常態,那么失業的人越來越多,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嗎?內行人直言,只需要干一件事就可以完美的解決,那這個到底是什么事呢?
有數據統計,2025年已經突破600萬的青年失業,全國城鎮更是高達5.2%失業率,這背后也道出了民生焦慮。事實上,不僅是中國,在國外失業率同樣不容樂觀,比如說澳大利亞失業率飆至4.3%,創三年半新高。一面是“用工荒”的呼喊,一面是“求職難”的困境。
這種撕裂背后,是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傳統制造業崗位被機器人取代,而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新領域卻招不到合格人才。
一、為啥失業的人會越來越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 經濟轉型帶來的一個后果
隨著鋼鐵、建筑等傳統行業萎縮,僅香港建造業失業率半年內就從4.4%飆升至6.8%。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就業效應。而這中間,經濟的轉型,就會帶來很大的就業壓力。
2、 教育和市場已經脫節
高校專業設置滯后市場數年,部分文科畢業生在技術驅動的職場中競爭力薄弱,“畢業即失業”成為現實痛點。 而且很多大學的專業,其實沒有結合國情來制定,這就導致大量的畢業生,沒有好的工作崗位可以找,只能是送外賣,跑專車等。
3、 技術替代加速
零售業收銀員、物流分揀員等崗位被自動化系統大規模取代。數據顯示,32%的低技能崗位面臨被機器淘汰的風險。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90%畢業生涌向一線城市,推高競爭烈度,而三四線城市雖有崗位卻無人問津。
4、 就業觀念出現了改變
青年群體中“慢就業”(暫不工作繼續備考或游歷)和“靈活就業”(零工、自由職業)比例升至37%,客觀上推高失業統計。所以也會讓我們感覺到失業的人數越來越多,其實很多是從事自由職業。
二、面對失業困局國家是怎么做的?
2025年7月國務院打出19條政策組合拳,中央財政投入667.4億元就業補助資金,在三個層面精準發力:
1. 企業端:降成本穩崗位
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返還比例最高提至90%(原60%);吸納16-24歲失業青年的企業,每人可獲1500元擴崗補助;內蒙古將小微企業貸款額度從3000萬提高到5000萬,創業補貼達5萬元。
2. 勞動者端:強技能拓通道
“技能照亮前程”計劃提供智能制造、托育家政等緊缺培訓,按需發放差異化補貼;。困難畢業生獲“1131”幫扶:1次指導+1次政策解讀+3次崗位推薦+1次培訓;殘疾人享受“一人一策”服務,農村殘疾人可通過土地流轉、鄉村工匠計劃增收。
3. 區域端:以基建帶就業
以工代賑政策擴大覆蓋,縣域基建項目優先雇傭返鄉農民工。香港加速北部都會區建設,短期釋放數萬建造、物流、服務崗位。
三、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只需干好一件事
這條路,就是建立“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要超越‘就業’談‘培養’,把校企合作從末端的招聘環節,前移至招生、課程設計、科研訓練全鏈條。
這“一件事”的實踐路徑:
前端滲透:如西安交大2025年舉辦1200余場招聘會,吸引8800家企業入校,同時將企業需求反向輸入課程改革
中端融合:技工院校開設“企業冠名班”,定向培養先進制造業人才,招生放寬至35歲失業青年
后端循環:北京體育大學等2575所高校與企業共建實習平臺,提前鎖定471.8萬個崗位。
筆者認為,解決失業問題沒有魔術般的速效方案,但確立“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機制這一核心支點,足以撬動教育、產業、政策的全局變革。當高校課堂與工廠車間僅一窗之隔,當技能更新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失業陰霾終將在人盡其才的陽光下消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