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黨在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出現了很多次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從“四一二政變”到紅軍長征,再到一場場戰役的打響,每個時期的我黨軍隊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外在威脅,很多愛國人士和社會同胞和我黨的命運一直關聯綁定在一起。
要說近現代以來對我黨幫助和做出貢獻最為重要的一個,“少帥”張學良的名字一定赫然在榜。
1936年,不堪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他聯合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雖然最后成功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但卻犧牲了自己未來幾十年的自由之身,再度重獲自由也變成了一位九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人。
1994年張學良的兒子張閭琳再度回到祖國大陸去探尋父親年輕時的蹤跡,遼寧省政府拿出一張2000萬的支票希望他能接受,那么在這張支票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東北地區當家人
時至今日,在東北地區,張作霖父子對當地的影響仍然十分深重,人人都說張作霖是個軍閥,是個沒有雄心大略的馬匪,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張作霖的手上沒有丟過中國一寸土地。
甚至如果不是他多年來在日本和蘇聯之間斡旋,日本也不會等到1931年后才把侵略矛頭對準我國。
可以說,在蔣介石之前,東北軍可以說是中國最具現代化的軍隊之一,海軍空軍和東北奉軍的強大實力也是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的資本。
作為第一代東北王,張作霖在三十歲之前的日子并不輕松,雖然不用太為錢財發愁,但也不過是一個土匪出身,這對于有著雄心的張作霖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27歲那年在商界于文斗的引薦下,張作霖順勢依附了清朝,從管代一直干到了督辦,最后還頂了張錫鑾的職務,在東北地區的勢力越來越大,成為了東北地區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而張作霖之所以要時刻把控著東北這片土地,根本原因還是當地先進的工業資產和生產力,超過全國60%的鐵路線路和70%的工業用地建設,這些都讓俄國和日本人都不惜重金進行投資,張作霖也正是拿著外國人給的這些錢開始武裝部隊發展地區經濟。
1928年,奉天這塊土地上資產過萬的商號就有幾千家,34家外國銀行沒有虧空,奉票的價值一年比一年高,如果不是郭松齡反奉弄出些波瀾,奉天的發展簡直不可想象,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一點也不亞于其他國家和地區。
而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張家說了算,作為張作霖最為信賴的兒子,張學良的未來前途可謂不可限量,要說張家有多富,據士兵們回憶:“老帥那幾個姨太太的金銀珠寶七八個大箱子都裝不下,大帥的古董字畫就裝了接近20個大箱子。”
饒是如此,張作霖也不是個守財的人,絕大部分資產他還是投向了軍事領域,當時東北地區陸軍就有20個師、7個獨立旅,還有編制外隨時組建的騎兵旅、炮兵旅。
空軍更是組建了航空處,200架飛機讓外國人都望塵莫及,就連最弱的海軍都接管了渤海艦隊的指揮權,更不用說張作霖在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前后,外圍還有像張宗昌、吳俊升這樣的編外部隊。
鼎盛時期超過35萬的軍隊人數也讓他有足夠的資本在東北盤踞和發展,只不過世事無常,張作霖在皇姑屯遭到日本人暗殺,他的意外離世讓張學良在不合適的年紀被迫頂到了這一位置上,這間接影響了東北未來的發展局勢。
西安事變后慘遭囚禁
張作霖慘遭日本人毒手后,東北地區免不了開始政界動搖,在東北軍內部會議中,張作相被推選為新的保安總司令,但他卻力排眾議將張學良推上了東北當家人的位置。
毫無疑問,這對于一個才20多歲的年輕人是個不小的考驗,畢竟他的父親都沒能在日俄兩個大國之間平穩落地,張學良也只能選擇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投靠南京國民政府。
張學良的這一建議受到了東北軍政界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從張學良的角度來看,他更想的是實現國家武裝力量的統一,早日革命重建新中國。
毫無疑問,東北易幟的決心也讓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贏得了更多地方勢力的信賴,只不過張學良這一草率的決定直接改變了東北地區的未來。
蔣介石迅速整合了國內的軍事資源,這也讓他的野心越來越大。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向東北軍北大營發動了猛烈攻擊,但蔣介石卻要他執行不抵抗政策,東北地區的淪陷讓張學良成為了背負民族漢奸稱號的眾矢之的,再后來毫無擔當的蔣介石把張學良送往國外,讓他獨自一人承擔罵名。
據不完全統計,張家在東北地區各個銀行近3000萬的存款也被洗劫一空,256萬兩黃金也被日本人掠奪,更不用說那些土地、住宅等資產了。
再后來學成回國的張學良又被他安排前去剿共,一次又一次勸說蔣介石把軍事中心應該放在日本人身上的張學良也失去了最后的耐心。
1936年12月12日,在華清池,張學良聯手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后來在我黨和社會民主人士的調停下這件事得以妥善解決。
但執意要送蔣介石回到南京的張學良卻再也沒能有報效祖國的機會,才36歲的他被送上軍事法庭剝奪了所有軍職,個人財產被悉數沒收,在南京開始了他被幽禁50年的生活。
在被幽禁期間,張學良的生活倒是不愁吃穿,每個月蔣介石都要給他幾百元的俸祿,不過他在東北、天津、西安等地方置辦下的資產多數卻沒能延續下去,向來花錢不節制的他手邊也就沒什么結余了。
再回故土
1994年,被幽禁了半個多世紀的張學良才重新再度獲得自由,在他心中仍然難以割舍的是對自己生長故土的懷念,但這時他已經是個90多歲的老人。
他深知自己的這份思念只能埋藏在心中,自己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自己踏上回鄉的旅途,所以他也把這份思念寄托給了兒子張閭琳。
從小在國外長大的張閭琳更希望借著這個機會看一看父母年輕時成長的地方,就這樣,他以“航天學者交流”的名義踏上了回國的旅程。
這件事其實張閭琳沒有告訴太多人,但是頂著“張學良兒子”回鄉的名義自然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張閭琳和妻子由北京踏上轉往遼寧的火車,等他們下車時,遼寧政府的領導班子早已等候多時,這份親切和溫暖也讓張閭琳等人感受到了家鄉的氣息。
在當地政府人員的陪同下,張閭琳和妻子回到了張家祖宅、東三省講武堂和東北大學等張學良生活成長過的地方,遼寧政府更是尋找到了曾經奉軍戰士和他們見面,向他們講述著張作霖以及張學良的種種故事,這些暖心的舉動也讓張閭琳一行人倍感溫暖。
行程最后,遼寧省政府領導向張閭琳轉送了一張兩千萬人民幣的支票,并表示這是中央委托必須要交給張學良先生的感謝。
張閭琳看到如此大面額的資金一時間十分震撼,但當地政府卻說:“這筆錢是政府對張家遲來的補償。”
張作霖曾經富甲一方,但在新中國成立后,張家很多原先被日本人侵占的資產全部悉數充公,張學良也沒有和黨中央伸手要過一分錢。
這筆歷史舊賬,我國政府多年來在尋找機會進行彌補,但因為張學良長期被國民黨關押囚禁,這件事一直沒有妥善解決,直到這一次張閭琳夫妻回國,這件舊事才又被重新提起。
面對這筆錢,張閭琳卻表示要征求父親的意見,張學良得知消息后的反應很堅決,那就是絕對不能要這筆錢,不過張學良對于政府的這份好意還是很感動。
后來張閭琳代表張學良將這筆錢捐給了需要幫助的人們,張學良的這份淡泊名利和財富的態度在當時也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賞和支持。
2001年,101歲高齡的張學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但他留下的許多親述歷史的珍貴影像為后世學者接續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他的精神也永久的傳承下去。
結語:
作為整個二十世紀的親歷者,張學良做過錯事也為民族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一份力量,很多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不管是賣國賊還是千古功臣,是非對錯自然有后人去評說。
不過周總理一句評價概括倒是恰如其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懼江河萬古流”,張學良以身入局推動民族團結放在何時何地這都是不可否認的功績。
史料來源:[1]王少丹:張學良在臺灣的幽禁歲月[J].政協天地,20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