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聞傳播》2025年第3期
DeepSeek如何成為媒體人的“全能搭檔”
作者:李文睿
隨著VR、大數據、AI 這些新技術的快速迭代,新聞宣傳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一名新媒體編輯,筆者在嘗試梳理DeepSeek 等智能工具與采編業務的融合路徑時,深切感受到這些技術創新在選題策劃、內容優化、效果評估等環節帶來的啟發。采編工作該怎么和AI 打好配合?本文以筆者在實踐中的心得,從幾個實際應用場景出發,探索DeepSeek提質增效的新思路。
利用AI的“人機共創”指南
1.選題策劃階段的智能輔助。找選題是許多媒體人都經歷過的苦惱與磨煉,什么內容是當下討論的熱點?什么題目能被讀者關注?如何“大海撈針”找準新聞點?DeepSeek 可以成為媒體人智能輔助的好幫手。以往找選題多依靠“人肉搜索”,刷微信公眾號、刷微博熱搜、翻閱文件,所需信息多依靠媒體自帶的推送機制,而常錯過黃金傳播期。現在,可以通過給DeepSeek 設置定制指令,精準獲取想要的信息,從而提高尋找選題的速度,比如以下兩條指令。
指令1:掃描過去24小時微博熱搜TOP50,標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相關事件,按輿情熱度排序。
指令2:生成上周法治新聞熱點周報,需包含時間、地點、事件概要、法律關聯點、傳播建議(附案例)。
借助DeepSeek 的搜索、整理能力,AI 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整理出所需要的信息,大大節省了媒體人翻閱資料的時間。但是,在實際應用上,需注意兩個要點:一是輸入關鍵詞時,給DeepSeek 描述得越詳細,DeepSeek 給出的答案越稱心如意,如“食品安全法、直播帶貨”比單純“食品安全”更精準;二是人工必須復核AI 推薦的熱點,避免落入“流量陷阱”。
2.內容生產階段的智能協作。在創作文案時,媒體人常常面臨寫稿焦慮,如何將新聞轉換為大眾愛看的內容成為一大痛點難點。合理運用DeepSeek 的龐大數據庫,能夠為媒體人提供不同的思路。
指令1:請將以上新聞內容轉化為適合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傳播的腳本,①用“詐騙犯的七天”作為時間線;②添加反轉劇情;③在末尾突出檢察官普法內容。給出一份內容大綱。
如此,我們可以將創作流程轉化為“AI 初稿”“人工精修”“AI 潤色”“人工審核”的形式,逐步實現從人機互動到人機共創的進階。
指令2:如果你是馬斯克、張一鳴,你將如何看待“以大數據賦能驅動法律監督提質增效”這個話題。
DeepSeek 可以模擬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名人,讓他們探討、辯論同一個問題,借助名人思維拓寬新聞工作者們的創作思路,換個角度看問題。
指令3:輸入一段文字;審校一下以上這段文字。
對于常規的內容,DeepSeek可以分擔一部分編校工作,對文章的邏輯性、語句的流暢性提出改進建議。但是,AI工具也存在錯改、漏改的情況,無法與專業的審校軟件相比,但邏輯性值得參考。
3.傳播運營階段的智能優化。在作品完成后,利用DeepSeek 分析推理進行優化,也是大大提升作品質量的良策。
指令1:假設你是一名資深的毒舌編輯,評價一下這篇文章有哪些不足之處,并給出改進方案。
利用DeepSeek模型挑毛病或辯證思考,評估方案和決策,讓AI成為你的“軍師”。
指令2:輸入案件關鍵詞,①根據不同平臺的用戶特性,將案例內容分別適配不同的標題和形式;②推薦幾個適合在微博傳播的智能話題;③預測可能產生的輿情風險;④根據不同平臺用戶的知識水平調整表達方式。
不同平臺住著“不同性格的用戶”,一稿多發的傳播效果不如對癥下藥巧妙,使用AI抓取到的大數據信息優化傳播方式,讓同一內容實現精準降落。
4.效果評估階段的智能分析。作品發布后,傳播數據也是媒體人關注的要點。利用DeepSeek進行數據整合,能夠看懂用戶喜好。
指令1:上傳微信公眾號后臺內容分析數據文件作為附件,根據以上10篇單篇文章的數據表格,整理出一份詳細的微信文章閱讀情況分析,包括閱讀趨勢、閱讀渠道、用戶畫像(地域分布、年齡分布、性別分布)。
DeepSeek的快速整合,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工統計數據的時間,媒體人可以根據整合后的數據進行復盤,反哺于下一次的創作。
訓練AI的“說話之道”
在實際的操作應用過程中,DeepSeek也不是一個完全“可靠”的助手,筆者從事檢察新聞工作,教會它檢察新聞的“說話之道”還需要一點技巧和調試。
問題1:自我意識過剩,防止AI造假。很多使用者在接觸DeepSeek時都會遇到同一個問題,那就是DeepSeek 太像一個象牙塔里的書生,給出的答案不貼近生活。對此,可以訓練AI“說人話”,在對話過程中反復調整對指令的描述,而不是開啟新對話,讓AI 在此過程中向要求不斷靠攏,并形成定式。另外,禁止AI 自由發揮增加不存在的數據,對生成的內容進行人工復核,都能大大提升DeepSeek的使用體驗。
問題2:保密性很重要,防止AI知道得太多。DeepSeek是一款能夠自動學習的AI模型,而檢察機關的日常工作中可能涉及一些保密信息。如果DeepSeek 在對話中學習到了案件細節、策劃創意等內容,可能導致信息殘留在系統中,甚至存在泄露給其他用戶的風險。因此使用DeepSeek 處理文字需要十分謹慎,但并不是代表完全不能使用AI 處理信息。讓AI 用完即忘,可以在“隱私與安全”內關閉自動學習功能,禁用學習輸入內容、不保存對話歷史、禁用個性化推薦。并且在“文件緩存”中選擇“每次退出自動清空”,保障信息安全。如果還不放心,也可以像用瀏覽器一樣選擇“無痕模式”,或者將信息打碼。
技術再先進,也只是媒體人手中的“槳”,而法治的航向永遠由人掌控。AI 可以捕捉社會熱點、可以推理出文字,但人為介入、引導、判斷的過程更為關鍵。我們需要做的,是讓技術為檢察新聞宣傳工作服務,而不是被技術裹挾。這種“人工智能”與“人為智慧”間的博弈,正是智能采編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命題。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二部編輯)
第9027期
安徽檢察新媒體出品
終審丨吳貽伙 二審 丨吳熒
來源丨《法治新聞傳播》雜志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