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上海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座房。說的是上海浦東落后、閉塞,其實并非如此,早在幾百年前,在現(xiàn)浦東陸家嘴一片熱土上,就呈現(xiàn)過陸深“后樂園”那樣的江南園林,有“江東山樓”那樣精致的書房。
陸深(1477—1544年)是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年少聰明過人,五六歲即能辨字義并朗誦古詩,稍長研究經(jīng)史,文思敏銳。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應天府(今南京)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后中會試第九名;至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二甲第八名。授編修,遭劉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誅,復職。正德十二年(1517年)受皇帝簡派,擔任同考官,舒勞、夏言等皆為陸深所得士,后來皆成名臣。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贈禮部右侍郎,謚文裕。敕葬于浦江東岸(今海興路56弄~162弄之間),今浦東陸家嘴即以其故宅和祖塋而得名。其墓出土金、銅、玉等文物飾件160件,由上海博物館保存。墓志銘由其學生、嘉靖中期內(nèi)閣首輔夏言撰寫,墓志銘的書寫人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可見其影響之大。著有《儼山集》、《續(xù)集》、《外集》等。
陸氏為文化世家大族,在松江有“云間望族,首推陸氏”之譽。據(jù)乾隆《陸氏宗譜》記載,陸深家族乃黃帝之后,元末時始遷居華亭,到陸深曾祖陸德衡于明初入贅于上海浦東洋涇章姓人家,這是陸氏定居浦東之始。其在浦東陸家宅建有宅第“后樂園”。正德十六年(1521年),陸深因父親去世,丁憂回故鄉(xiāng),想從此退隱。他在浦東舊居的后樂園里運土筑山,號稱儼山,高幾十米。“儼”者,莊嚴、端整也,陸深的號就名儼山。據(jù)考證,儼山,高幾十米,算不上高山,但在上海絕對算高,且瀕黃浦江,登儼山可遠眺大海,下觀浦江。“望中城郭故依依,喬木千章水合圍。”就是它的生動寫照。園中建有后樂堂、澄懷閣、小滄浪、四友亭、小康山徑、望江洲、江東山樓、儼山精舍、柱石塢等園林建筑,四周種植楊柳,是座典型的江南園林。陸深在儼山山頂建了一座書房,因在黃浦江之東,故名“江東山樓”。他寫有一首《懷江東山居》,甚有詩情畫意:
知非知命復知還,不負青青屋后山。
無數(shù)好花臨水凈,幾群嬌鳥弄春蠻。
子云辭賦終成悔,摩詰圖書早占閑。
愛殺江樓無一事,重簾長護白云間。
嘉靖十九年(1540年),年過花甲的陸深辭官回到故里,又整修了一番“后樂園”。其遺址就在今浦東公園與東方明珠塔的交會處。陸深是歷史上著名藏書家。據(jù)《中國藏書家考略》云:陸深喜收書,積蓄甚富,撰有《江東藏書目錄》。其自序略云:余家學時喜蓄書,然視視屑屑,不能舉群有也。壯游兩都,多見載籍,然限于力,不能舉群聚也。問有殘本不售者,往往廉取之。故余之書多斷闕。闕少者或手自補綴,多者幸他日之偶完而未可知也。陸深的好友何良俊在其《四友齋叢說》中說:陸藏書數(shù)量有數(shù)萬卷。他每天在“江東山樓”中坐擁書城,披閱圖書,揮毫丹青,儼然已是海上一名士。故著名史學家唐振常曾將明朝在上海的名士作過排名榜,名列第一即為陸深。
除了位于陸家宅路的“后樂園”舊居之外,黃浦區(qū)還有多處陸氏家族的足跡。“滬城八景”中的“石梁月夜”,描繪的是中秋之夜皓月當空,水、橋、月相映成趣的美景。其中的“石梁”指東門外方浜(今東門路)上的石橋,由陸深于1542年捐建。清末填方浜時,石橋拆除,“石梁夜月”之景由此湮滅。
陸深死后,后樂園由其子陸楫經(jīng)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即陸楫死后一年,因倭寇作亂,陸深夫人梅氏將家遷往上海縣城東門其娘家居住。梅氏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性,她不僅慷慨捐田五百畝,捐銀兩千兩,還拆屋千間,助筑小東門,故小東門又名“夫人門”。倭患平息之后,陸氏后樂園已經(jīng)殘敗破落:“曲徑秋風衰草合,敗垣斜日亂蟲鳴。”到了清代,更是江山依然,門庭換貌,江邊的蘆洲也已經(jīng)屬于別人,流傳下來的只有“陸家嘴”這一地名。
原標題:《人文江南|名士陸深與浦東陸家嘴》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解放日報 孟雨涵 攝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朱亞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