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不是懶
而是太焦慮了
有的人以為拖延是因為懶,其實更多時候,拖延是源于內心的焦慮。事情還沒開始做,腦中就已上演一出“失敗預演”:怕做不好,怕被批評,怕不如別人,于是一拖再拖,或者干脆不做。
拖延的本質,往往不是拖時間,而是拖情緒。當我們內心焦慮時,精神也會高度緊繃,這時候大腦下會意識地選擇逃避,拖延也就成為了逃避壓力的保護傘。而一旦內心開始抗拒去做某件事,那么這件事情就會很配合地展示出它困難的一面,以幫助你減輕愧疚感。
所以,如果你有拖延的困擾,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在怕什么?是怕失敗,還是在意別人的評價?厘清情緒的根源再出發,行動力才會隨之而來。
開始很難,但開始了就不難。
拖延會讓我們錯過
一些“無人催促”的重要事情
相比于因為焦慮拖延最終草草了事,更令人惋惜的,是一些“無人催促”的事情。讀那本買了很久的書,彈彈角落里落灰的那把吉他,這些“無人催促”的事,往往最容易被我們無限期地“往后挪”。
這也是拖延最隱蔽的“殺傷力”所在:不只沒按時完成任務,還形成了“我做不到”的認知。當一次次對自己說“再等等”,等到某天突然想起,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錯失了機會或者根本就沒有了時間。
與其等萬事俱備,不如就在此刻開始。當我們不再拖延,不再讓“等有空”成為借口,就會發現,原來生命可以如此豐盈。
想克服拖延癥
不妨試試這樣做
打敗拖延,關鍵在于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強迫自己。試試這三個辦法,或許能幫到你。
2分鐘內能完成的事,馬上去做
總有一些小事,看起來不起眼,卻總拖著不愿立刻去處理。比如剛加完微信好友就順手添加備注,飯后順手洗掉餐具,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卻能讓你從拖延的情緒中跳脫出來。它們不僅不會占用你多少時間,反而能幫你積累對生活的掌控感。
給自己一個“行為過渡”
如果你經常因為刷手機、玩游戲這些外部干擾而造成拖延,不妨試試這個簡單的“行為過渡”策略。比如你正刷著短視頻,打算十分鐘后開始學習。如果你做不到立刻關掉手機,不如一邊繼續看視頻,一邊把書翻開、紙筆擺好,甚至隨手寫兩個字、劃一行重點。減少了環境阻力,最后再去做關掉手機這一步,就會輕松很多。
把“大任務”變成“小目標”
當任務太大太模糊,大腦就會自動開啟“逃避模式”。不要再寫“寫完一篇論文”這樣的任務目標,而是拆成“查三篇資料”“列出五個提綱”......當目標變小,大腦就更容易啟動。每完成一個小步驟,都會積累一點成就感,形成正向循環。
克服拖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更像是一場與自己的溫柔對話。每一次及時行動、每一次完成任務、每一次不再逃避,都值得為自己點贊。
從現在開始,別再把想做的事留給明天,愿你在行動中找到掌控感,成為更好的自己。
來源 | 人民日報
第3436期
青島市教育局師德師風監督電話
師德師風監督舉報電話
①舉報電話:66076592(工會)66076566(辦公室)
②舉報郵箱:qingdaojiuzhong@sina.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