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歸鍛煉,別堵了“命的路”
7月17日,坐標遼寧。
一段令人憤怒的視頻瞬間點燃網絡情緒:三輛急救車,一輛救護車,兩輛消防車,被堵在橋上進退兩難。
而這并非交通事故,也不是車輛故障,擋路的,是一支高喊口號、步伐整齊的老年“暴走團”。
他們穿著統一隊服,在橋面上整整齊齊排開,一條長龍橫貫整條道路。
鳴笛、燈光、現場避讓的提醒,統統無效。
這三輛應急車輛被迫“等”了兩分多鐘,直到勉強從一側繞行而去。
當視頻傳至網上,憤怒與震驚迅速蔓延。
網友炸鍋,有人怒罵“誰給你們的勇氣攔生命通道”,也有人冷嘲“鍛煉身體的代價,是耽誤別人的命?”
而最引人爭議的是,當地回應稱:這屬于“個人素養問題”,一句話,風向再度升溫,輿論炸裂。
于是一個問題也被推上臺前:救援車輛優先的常識,為何在這群人面前失效?公共規則,在所謂的“鍛煉自由”面前就能被踩成碎片嗎?
從健身隊伍到“路權集團”:暴走團何以越界?
暴走團并非一夜冒出。
十多年前,它曾是一群年輕人帶起的健康風潮,穿著統一、行走有序,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但這股潮流逐漸變了味。
當老年群體成為暴走主力,路線不再是公園林道,而是馬路中央、橋梁通道;目的不再是鍛煉身體,而似乎成了“聲勢浩大”。
甚至不少暴走團開始拒絕監管、強占道路、阻礙交通,與行人發生沖突。
遼寧這起事件,正是這種演化的“極致案例”。
據媒體報道,事發時百余名老人整齊列隊,旗幟高舉,直接占據了橋面絕大部分空間。
即便應急車輛接連駛來,他們依舊“我行我素”,沒有絲毫讓行意愿,仿佛在進行一場“不能中斷”的儀式。
最可怕的不是占道本身,而是面對緊急情況的冷漠與遲鈍。
從網傳視頻可見,該橋并非狹窄小道,兩車并行都綽綽有余,若稍作配合,應急車輛完全可以快速通行。
但他們沒有選擇配合,而是選擇了對抗。
回應還是狡辯?暴走團“喊冤”惹眾怒
更令人無語的是,事件發酵后,涉事暴走團并未選擇道歉,而是站出來“喊冤”。
他們稱:那不是機動車道,救援車只是“待命”沒拉警報,我們是為了“隊員安全”才暫時沒讓道,而且,大家都知道,真有火災我們一定讓。
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實則漏洞百出。
非機動車道不是法律真空,救援車是否執行緊急任務并非你說了算,而“安全”為由拒絕避讓,更是把規則踩得面目全非。
真正刺痛輿論的是這份“自我豁免”,他們將自己置于規則之外,卻要求公眾體諒他們的“好意”。
面對生命通道的阻礙,卻以“事不過大”為由自洽自恕,這不是誤解,這是傲慢。
也難怪有網友直言:不是每一次的“晚飯暴走”都值得大赦,別把鍛煉當遮羞布,更別把年紀當盾牌。
不是素養,是規則意識缺位
事件升級后,人民日報迅速發聲,點名批評:
“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但尊重是相互的。僵持不讓路的行為,不僅違背基本社會公德,更可能涉嫌違法?!?/strong>
這不僅是對暴走團的點名,更是一種社會警示:不能用“年長無過”去為規則破壞者開脫。老年人不是社會規則的豁免群體,他們的行為同樣要接受法律與道德的審視。
央媒還提到,這種個體行為往往會拖累整個群體形象,當視頻瘋傳時,不少長者都說“看了都丟臉”。
這種“內部羞恥感”,正是對規則破壞的真實反映。
誰來為“生命通道”兜底?
有聲音呼吁,必須對暴走團設立明確管理機制,建立報備制度,明確時間、路線、人數與安全責任,否則類似的事件將成為常態。
這并非過度反應,而是對公共秩序的基本尊重。
生命通道,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暢通,它不是誰的權利,也不是誰能堵的場所。
而那句輕飄飄的“素養問題”,也該翻篇了。
素養不夠,是教育問題;不讓救援車,是法律問題;事后喊冤,是社會問題。
這不僅需要制度整頓,更需要每一個參與者,重新認識什么叫“文明”。
鍛煉身體,不要鍛掉人心
我們不反對暴走,更不反對老年人鍛煉。
但鍛煉不是免死金牌,更不是越界理由。公共空間不是“誰人多誰有理”,而是“誰守規誰有權”。
遼寧這起事件,警醒的不只是這一個城市,而是整個社會:別再以“無惡意”來掩蓋“有后果”的行為。
真正的尊老,是在規則中尊重;真正的自由,是在秩序中伸展。
希望下一次看到暴走團,是在人行道中、廣場上!
希望暴走團是城市中最亮眼的風景線,而不是輿論場里的眾矢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