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藝事早南天——胡根天與20世紀廣東西畫啟蒙”展覽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啟幕。展覽聚焦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先驅胡根天的藝術人生,并呈現20世紀初期嶺南地區西畫發展的歷史脈絡,為觀眾帶來一場藝術與歷史的深度對話。
致敬先驅:胡根天的藝術與教育貢獻
胡根天(1892-1985)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早年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歸國后投身藝術教育與文化事業,先后創辦“赤社美術研究會”和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為廣東地區引入系統的西畫教學體系,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同時,他深度參與廣東文博機構的籌建工作,在美術館、博物館、文史館等領域留下深遠影響。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開幕式上表示:“胡根天先生的藝術生涯不僅是個人的成就,更是一代嶺南藝術家以藝術回應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的縮影。此次展覽希望以他為窗口,帶領觀眾重新發現20世紀中國美術的多元面貌。”
展覽亮點:經典作品與珍貴文獻
本次展覽匯集了胡根天及其同時代藝術家的百余件作品與文獻,其中多件珍貴展品為首次在北京亮相。
展覽呈現了馮鋼百、關良、譚華牧、李樺、趙獸等近20位藝術家的代表作,涵蓋油畫、版畫、水彩等多種形式,展現嶺南西畫的本土化探索。
同時,胡根天的《回憶我的母親》《藝圃耕耘錄》等手稿首次集中展出,記錄了他的成長經歷與藝術思考。此外,北京畫院首任院長葉恭綽致胡根天的信函,展現了兩位文化學者對藝術事業的深遠思考。
展覽通過老照片、出版物等資料,還原20世紀廣東地區西畫發展的社會背景,讓觀眾感受藝術與時代的緊密聯系。
學術價值:重審嶺南美術的歷史地位
本次展覽不僅是對胡根天藝術生涯的回顧,更試圖重新審視嶺南地區在中國現代美術發展中的獨特貢獻。20世紀初期,廣東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涌現出一批融合西方技法與本土審美的藝術家,他們的探索為中國美術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經驗。
據悉,此次展覽由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和北京畫院聯合主辦,展覽將持續至8月24日。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磊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