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一封來自北京的交涉函,直接擺在了韓國總統李在明辦公室的案頭,它沒有外交辭令,只提了兩個要求:保障中國使館安全,保護中國公民權益。
這讓不少人都極為震驚,畢竟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外交上從來都是與人為善,不會仗勢欺人,可這一次,為何對韓國十分嚴厲?早先親華的韓在明,又為何沉默不語?
其次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還要追溯到前總統尹錫悅時期,自從他被彈劾之后,韓國的右翼勢力就像找到了宣泄口,編造出“中國干預彈劾”的離奇劇本,將所有怒火引向中國大使館。
從此,駐韓中國大使館的門前就不得安寧,抗議是家常便飯,沖突更是愈演愈烈,最荒誕的一幕發生在今年3月,一個男人穿著“美國隊長”的緊身衣,試圖效仿超級英雄沖闖使館,政治作秀的意味濃到嗆人。
這些鬧劇,是中國在韓機構與公民安全處境的縮影,7月9日,中國使館終于忍無可忍,發布安全提醒,罕見點名“個別政治勢力利用集會捏造信息”,警告在韓同胞注意安全。
兩天后,北京的官方信函便送抵總統府,要求韓方履行《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賦予的保護責任。
中方的姿態軟硬兼施,一邊是毫不客氣的問責,一邊又在聲明中祝賀韓國政府平穩過渡,強調“中韓合作符合共同利益”。
潛臺詞很清晰:我們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制造麻煩的,可事情雖然是尹錫銳造成的,但球卻踢到了李在明腳下!
李在明如今的窘境,很大程度上是在為他的前任——尹錫悅“還債”,尹錫悅的執政生涯,堪稱一場災難性的“親美抗中”豪賭。
當他因支持率暴跌、夫人岳母雙雙卷入丑聞而深陷彈劾泥潭時,他選擇的不是反思,而是用更極端的對外政策轉移國內視線。
無論是加碼軍援烏克蘭,還是在薩德問題上對美國唯命是從,他都在瘋狂輸送“投名狀”,甚至被本國輿論痛罵為“史上最糟糕的親日政權”。
在此期間,他的團隊默許甚至縱容反華敘事在民間發酵,結果立竿見影:中韓貿易額斷崖式下跌,對華出口一夜退回二十年前。
這無異于自斷經脈,中國外長王毅曾給過清晰的臺階:恪守一中原則、停止操弄臺灣問題、引導對華理性認知。
但尹錫悅政府“說一套做一套”的把戲,最終耗盡了所有信任和耐心,也親手為自己敲響了喪鐘,2024年底,彈劾案啟動,次年7月,他被送進了監獄。
李在明,這位進步派領袖上臺后,本想畫出一條優美的“中道實用”外交弧線,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
然而現實卻是一地雞尹錫悅的入獄,引爆了韓國右翼極端保守派的怒火,他們走上首爾街頭,高喊著反華、反李在明政府的口號。
尹錫悅當初為推行“戒嚴”而炮制的“中國干預大選”等陰謀論,至今仍是這群人深信不疑的“真相”,他們給李在明貼上“親華”“中國間諜”的標簽,試圖從道德和立場上將他徹底污名化。
面對北京的交涉函,李在明陷入了詭異的沉默,這在外交上極不尋常,要知道,他曾反復強調“韓國無法承受與中國關系惡化的代價”。
可幾天后,他卻在黨內高層會議上,隔空向特朗普喊話,他急切地澄清,所謂“親華”純屬誤解,美韓同盟永遠是第一位的,希望美國“不要誤會”。
這番表態,與其說是對美“效忠”,不如說是對內“求生”,他急于和“親華”標簽切割,本質上是為了撲滅國內右翼煽動的輿論大火。
李在明為何如此糾結?答案就藏在韓國的國情里:經濟上,它離不開中國,安全上,它擺不脫美國。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一切,2023年,韓國近23%的出口商品流向中國,總額高達1600億美元,從高科技到日常消費,韓國的產業鏈早已與中國深度綁定。
它的支柱產業,如造船、半導體、汽車,大量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都來自中國,甚至連韓國人引以為傲的泡菜,超過四成的原料白菜都產自中國山東。
一旦供應鏈中斷,韓國整個國家機器都可能停擺。然而美國卻在步步緊逼,華盛頓公開要求韓國“減少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在船舶、光伏、電池等領域。
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全球一半以上的船舶鋼板由中國供應,韓國若真聽了美國的話,等于親手掐死自己的造船業。
更讓李在明頭疼的,是與特朗普政府膠著的關稅談判,他拋出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韓國可以對美國商品進一步開放市場,但五角大樓必須將戰時指揮權交還給青瓦臺。
收回戰時指揮權,是韓國政壇罕見的左右共識,因為它觸及一個主權國家無法完全掌控自己軍隊的核心痛點。
李在明深知,這個要求足以激怒特朗普,甚至被視為“背叛”,因此,他必須先高調宣誓對美韓同盟的“忠誠”,以此來對沖特朗普的疑心。
對中國而言,韓國的處境,北京心知肚明,中國從未指望首爾能一夜之間和華盛頓分道揚鑣,甚至趕走駐韓美軍。
中國的底線其實很務實:李在明是“親華”還是“親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能“反華”,只要韓國不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為虎作倀,不主動幫助美國制造事端,同時努力維系并發展雙邊經濟交流,對中國來說就已足夠。
正如韓國前總統文在寅近日罕見發聲所提醒的:“對華關系不僅關乎經濟,更關系到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
歷史也曾給出過答案,2003年,盧武鉉總統推行“和平繁榮帶”戰略,巧妙借助中國經濟的騰飛,帶動韓國制造業復興,最終實現了雙贏。
歷史的劇本,就擺在李在明的面前,中韓關系能否走出當前的陰霾,迎來轉機,往往始于民間敵意的消融和政治家的務實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