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7月初以來,在貿(mào)易爭端中頻繁使用“關稅武器”,即便是日本和韓國這些傳統(tǒng)盟友,也未能逃脫被波及的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與韓國反而成為特朗普最先施壓的對象,原因在于這兩個國家作為美國長期以來的盟友,卻遲遲未能與美國達成一致,甚至出現(xiàn)了公開的分歧。
然而,在韓國面臨25%的關稅威脅之后,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強硬態(tài)度不同,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似乎在立場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軟化。
面對這一局面,特朗普趁勢加碼,關稅措施剛宣布不久,當?shù)貢r間7月15日,他又提出一項高達4000億美元的“投資要求”,直接向李在明施壓。
這一要求令李在明陷入困境,對于任何國家而言,這筆金額都堪稱天文數(shù)字,韓國又怎能輕易承擔得起呢?
天價“投資”
韓國長期以來作為美國的盟友,在亞洲地區(qū)一直與日本并列為美國最堅定的支持者,盡管總統(tǒng)更迭頻繁,但“親美”的基本政策始終未變。
現(xiàn)任總統(tǒng)李在明也不例外。盡管從競選階段到上任以來,他一直被貼上“親華”的標簽,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
自李在明上任以來,他曾多次公開表達對中國的友好姿態(tài),中國方面也向他發(fā)出邀請,邀請其參加九三閱兵,表面上看中韓關系似乎正朝著積極方向發(fā)展。
但在韓國當?shù)貢r間7月17日,李在明透露出的一些言論,卻完全打破了外界對其“親華”的印象。
當?shù)貢r間7月17日,李在明與前國民力量黨緊急對策委員會委員長金鐘仁共進午餐,期間談及韓國當前面臨的關稅壓力,李在明更是在會談中明確否定了“親華”的說法。
他表示,希望美國不要誤解自己,自己始終將韓美關系置于首要位置。
李在明的這番表態(tài)不僅徹底澄清了“親華”標簽,也向美國傳遞出“親美”的明確信號。
不過早在總統(tǒng)競選期間,李在明曾就臺海局勢發(fā)表看法,表示韓國不會介入臺海事務,這番言論也成為韓國國內(nèi)輿論將其視為“親華派”的重要依據(jù)。
當時,李在明曾表示,將自己定義為“親華派”是不負責任的,畢竟韓國也不能將所有希望寄托于美國。
但如今,面對美國以關稅施壓,李在明顯然承受不住壓力,急忙與“親華”劃清界限,向美國表明立場。
無論是面對美國還是中國,李在明的言行更像是“見風使舵”,對中對美都采取不同策略,一方面向中國示好,另一方面又向美國釋放善意。
李在明這種“兩面下注”的策略,似乎想在中美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但從目前來看,中美雙方似乎都未真正接受他的立場。
試圖在中美之間兩頭獲利的心態(tài),導致李在明在處理中韓關系時態(tài)度模糊,這種模棱兩可的立場,也讓人難以對其產(chǎn)生信任。
面對李在明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特朗普更是提出400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要求,這背后又有什么考量呢?
簽與不簽的抉擇
韓國與美國在關稅問題上遲遲未能達成共識,顯然已經(jīng)讓特朗普感到不耐。
此前,美國主要關注韓國的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但韓國方面始終態(tài)度強硬,因此雙方在談判中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而這筆高達4000億美元的“投資”要求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美國希望韓國政府設立一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韓國企業(yè)在美投資,而美國所要求的金額正是4000億美元。
眼看韓國在農(nóng)產(chǎn)品問題上不愿讓步,美國便將目標轉向了“投資基金”領域,然而這筆資金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shù)目,對韓國而言更是相當于其年度國家預算的80%。
不過,這一設想并非出自特朗普本人,最早提出這一構想的是日本。可以說,韓國的這筆“冤枉賬”其實是被日本“帶偏”的。
由于石破茂在汽車關稅問題上遲遲未能與美國達成一致,雙方互不讓步,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因此,日本方面不得不另尋出路,提出建立美日聯(lián)合主權基金,由雙方共同出資,用于投資美國的高科技產(chǎn)業(yè)。
這一構想最初由日本提出,最初設想的資金規(guī)模正是4000億美元,由美國與日本共同持有股份,并吸引第三方投資,而韓國最終被推上了“買單”的位置。
對于美國和日本而言,雙方都能從中獲益,但對于韓國來說,換來的只是有限的關稅下調(diào),而關稅依然存在,美日兩國的如意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
然而,這種近乎“強取豪奪”的協(xié)議,李在明并未立即拒絕,難道他真的在認真考慮是否接受這一條件?
在農(nóng)產(chǎn)品領域,美國希望韓國開放市場,尤其是要求韓國取消30個月以上的牛肉進口禁令,一旦韓國同意,就意味著進入韓國市場的牛肉品質(zhì)將難以保障。
韓國之所以極力反對,正是因為一旦品質(zhì)無法保證,流入市場的農(nóng)產(chǎn)品可能引發(fā)食品安全和健康問題,后果將難以預料。
至于這筆高達4000億美元的投資協(xié)議,李在明是否會簽署,目前韓國方面尚未給出明確答復。但有消息稱,韓國與美國的談判進展順利,韓國的態(tài)度也有所軟化,或許這筆投資只是時間問題。
結語
韓國剛剛表態(tài)“親美”,并主動撕掉“親華”標簽,但美國并未因此對韓國“網(wǎng)開一面”,韓國希望免除關稅的愿望終究落空。
即便韓國一再表達“親美”立場,美國依然毫不猶豫地提出4000億美元的“投資”要求,韓國自認為是親密盟友,卻不知在美日眼中,他們不過只是利益的工具。
李在明一邊示好美國,一邊又試圖拉近與中國的關系,這種態(tài)度模糊不清,夾在中美之間,妄圖兩頭獲利,哪有那么容易。若想成為敵人,就應立場堅定;若想成為朋友,就應拿出誠意。李在明如果繼續(xù)在中美之間玩“太極”,最終只會兩頭落空。
參考:
觀察者網(wǎng):4000億美元!“美國獅子大開口,韓國政府犯愁” 2025-07-16觀察者網(wǎng):部分美國人認為韓國總統(tǒng)“親華”?李在明稱:希望美國不要誤解我 2025-07-17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