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高人民法院張軍院長倡導的“如我在訴”,如何落地?法官邊曉斌踩出了帶泥的答案!7月18日《人民法院報》刊發的這篇評論,以邊曉斌司法實踐為樣本,觀點析理鮮明、直擊實踐痛點,詮釋了“如我在訴”理念落地的現實路徑。撰寫評論的是政法叢書《謀局》《破局》(訂閱V:zylzsdbf)兩書的作者。
『如我在訴』:邊曉斌用腳板寫在車間田埂的司法答卷
□ 婁銀生
2023年12月14日,邊曉斌在某執行案件現場勘查時因公殉職,年僅49歲。今年7月10日,他被光榮追授為“全國模范法官”“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這不僅是對一位殉職法官的緬懷,更是對其畢生踐行的“如我在訴”信念的深刻致敬。筆者曾因采訪與邊曉斌相識,他身上那股對當事人急難愁盼感同身受的勁頭,從不是掛在嘴邊的漂亮話,而是融進骨頭縫里的習慣——29年里,他的腳印深深淺淺印在田埂上、車間里、百姓家的門檻邊。
他用生命給所有司法者留下句實在話:法官的心離群眾有多近,司法的光就能照進生活有多深。那份“站在當事人立場”的通透絕非什么技巧,而是把別人的難處當成自家的事,把群眾的冷暖揣進了懷里。
以換位之誠暖解民生痛楚
“如我在訴”,是司法為民的具象表達。邊曉斌用實踐詮釋了司法的生命力在于站穩群眾立場,將心比心感知民生冷暖,讓法律條文成為紓解民困的工具。
寶能小學因債務停工時,邊曉斌以“上千個孩子上學不算急事,啥才算?”撕開了機械司法的面紗:司法天平上,既有債權債務的砝碼,更有上千個家庭對未來的期盼。他帶隊蹲守工地協調各方,推動學校如期開學。這個案例的價值遠超個案本身,它揭示:當法律程序與民生底線碰撞時,民生為大。
魏師傅工傷案中,生效判決因包工頭“跑路”成“白條”,病床上的他連基本用品都買不起。邊曉斌未止步于“已盡程序”,而是籌款救助、蹲守找到責任人。他的行動戳破一個誤區:司法不是“完成程序就交卷”的考試,而是“解決問題才及格”的答卷。群眾對司法的期待,不在判決書寫得多漂亮,而在難題解得透不透;不在程序多規范,而在日子過得順不順。
司法實踐中有過這樣的傾向:把“按程序走”當作終點,卻忘了“解群眾難”才是初心;把“引法條準”視為能耐,卻淡了“讓百姓懂”才是本職。于是,“中立”成了隔岸觀火的借口,“專業”成了拒人千里的壁壘,司法本該有的溫度,在條文的褶皺里漸漸冷卻。邊曉斌的實踐,恰恰是給這種慣性破題:司法的“中立”,從不是站在云端的冷眼旁觀,而是蹲在泥土里的不偏不倚——既護著法律的底線,也托著民心的底線;司法的“專業”,從不是搬弄術語的炫技,而是拆解難題的智慧——能用群眾聽得懂的話講清法理,能用接地氣的招化解矛盾。
他的“如我在訴”,說到底是讓司法歸位:法官不是法律條文的“傳聲筒”,不是程序流程的“打卡機”。這場重構的意義,正在于讓司法重新對準民心的坐標——法律的生命力,從來不在紙頁上的墨痕里,而在群眾舒展的眉頭間。
由個案破局織就制度經緯
“如我在訴”的更高價值,是將共情轉化為推動系統解決問題的動能。邊曉斌的行動哲學是:不滿足于“解決一個案”,更追求“理順一類事”;不止步于“個案正義”,更著力于“系統治理”。這種從點到面的突破,彰顯司法參與社會治理的效能。
魏師傅工傷案后,邊曉斌發現儀征8萬“小五匠”因無保險合同,普遍面臨“出事賠不起”的困境。他算清“每起事故12萬元救助成本”的賬,推動建立“三方共擔”意外險制度,實現從“救一人”到“護一群人”的跨越。這揭示“如我在訴”的行動邏輯:法官既要當“滅火隊員”,更要做“防火員”,從個案止損走向系統避險。
國裕船廠破產案中,邊曉斌突破“破產即清算”思維,聚焦258個家庭生計,設計“短期租賃保產能—重整拍賣提價值”路徑,將龍門吊估值從300萬元增至870萬元,推動企業重生。這展現司法實踐的本質:以專業能力在法律框架內,找到“資產保值”與“民生保障”的平衡點,讓“如我在訴”既有共情溫度,更有破局力度。
這種行動哲學打破了“司法只負責裁判”的邊界。司法從不是社會治理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邊曉斌證明:法官站在糾紛一線,最能發現制度漏洞與治理盲區。從個案提煉共性問題,用司法建議推動政策完善,用調解方案促進規則優化,是司法發揮社會治理功能的實現方式。他推動的保險制度、勞務派遣調解方案,都是司法參與治理的樣本——不是越位干預,而是缺位補位;不是代替行政,而是銜接治理。
憑初心純粹淬煉本領精進
“如我在訴”的落地,離不開純凈初心與硬核本領的雙重托舉。沒有初心,“換位思考”會變味;沒有本領,“如我在訴”會落空,二者如同車之兩輪。
初心是“換位”的壓艙石。邊曉斌與家人定“四不鐵規”:不收錢物、不接請托、不過問案情、不在家見涉案人。一件襯衫穿到褪色,一雙鞋磨破鞋底,卻常自掏腰包幫助群眾。工人拉鞭炮致謝,他笑拒“合個影就行”。這份干凈,讓“如我在訴”有底氣——群眾信其無私,企業服其公正。司法公信力的底色是法官的底色,初心不純則“換位”易變味,邊曉斌的清廉是其不褪色的保證。
本領是“行動”的發動機。推動“小五匠”保險,他用數據說服各方,源于對治理邏輯的通透;援疆時優化規則,讓當地法院質效躍升,源于對制度建設的精準。他的“做,才是答案”,是用專業解難題、用智慧找出路,而非蠻干。
初心與本領的結合,是“如我在訴”的完整形態。有些干部有初心沒本領,想做事卻做不成;有些有本領沒初心,能做事卻不愿做。邊曉斌的珍貴,在于既有“想為群眾做事”的熱腸,又有“能做成事”的硬功。這份“又紅又專”,讓他的“如我在訴”既有溫度,又有力度;既得民心,又合法理。
紀念邊曉斌,核心在于將他的“如我在訴”淬煉為司法基因與行動方法;不是把“如我在訴”當口號,而是當方法;不是當事跡傳,而是當制度建。要讓“深入群眾”從“個人自覺”變成“職業要求”,將“源頭治理”從“個人追求”變成“考核導向”,把“廉潔專業”從“個人品質”變成“行業標配”。
“如我在訴”的深層意義,在于回答“司法為了誰”。邊曉斌用生命作答:為了魏師傅家不再缺尿不濕、為了孩子們有學上、為了“小五匠”敢干活、為了每個普通人過得踏實體面。
當千萬法官都能如此,司法必將成為群眾最堅實的依靠、最溫暖的港灣。這,才是穿越時空,對邊曉斌最深沉、最有力、最永恒的告慰。
來源:人民法院報
案卷堆山,員額告急!
司法亟待革命!
院長,是保障全院吃喝拉撒好,還是回歸本位辦案好?!
這家中級法院院長這么做,合適嗎?
法檢兄弟,你交錯了辭職報告?
審核| 程啟昂
編輯 | 程瑤
來源| 人民法院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