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采取了實質性外交行動,直接向韓國總統李在明的辦公室遞交了一份措辭嚴厲的交涉文件,明確要求韓國政府“立即確保中國駐韓使領館的安全,并有效維護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
這并非普通的外交抗議,而是一次具有高度象征意義的強硬表態。那么,中國為何此次反應如此強烈?
實際上,中國駐韓使館的安全問題早已存在,并非突發狀況,其源頭可追溯至2023年年底。
彼時,韓國政局動蕩,前總統尹錫悅面臨彈劾風波。在此期間,部分保守派勢力借機煽動“中國干預彈劾”的謠言,并將矛頭指向中國使館。
自此以后,使館門前頻繁出現抗議活動,甚至逐漸演變為極端行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發生在2024年3月,一名身穿“美國隊長”服裝的男子攜帶反華標語試圖強行闖入中國使館,最終被警方及時制止。雖然未造成實際傷害,但此事件釋放出強烈的政治信號,表明安全威脅已從理論走向現實。
面對持續升級的緊張局勢,中國駐韓使館于7月9日罕見發布安全提示,明確指出“某些政治力量利用集會散布虛假信息”,并建議在韓中國公民遠離相關區域。
緊接著,7月11日,中國政府正式向韓國發出照會,敦促其依據《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履行保護職責,呼吁韓方承擔起作為主權國家的基本義務。此類措辭在中韓外交交往中極為罕見,充分反映出中方對當前局勢的嚴重關切。
然而,盡管韓國外交部在收到照會后迅速回應,表示“高度重視”并指示警方強化安保,但總統李在明本人始終未作出公開回應。
這種沉默在外交層面極為反常,尤其是考慮到李在明在競選期間曾多次強調重視中韓經貿合作,甚至直言“韓國無法承受與中國關系惡化的后果”,如今卻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難免引發外界質疑。
有分析指出,李在明剛完成組閣,正試圖推行“務實中間路線”,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但現實遠比設想復雜,右翼勢力頻繁制造反華輿論,而美國則在經濟層面施加壓力,要求韓國“降低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這使得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陷入兩難。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至關重要,中國不僅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更是多個產業鏈的關鍵節點。
根據韓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3年韓國出口總額中,約23%銷往中國,金額達到1600億美元。預計2024年雙邊貿易額將突破233萬億韓元。
此外,中國對韓國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出口層面,在高科技、能源、原材料等領域,韓國同樣高度依賴中國。例如,造船、半導體、汽車等核心產業的部分關鍵零部件和原料都需從中國進口。
以泡菜產業為例,韓國超過四成的泡菜原材料來自中國山東。一旦供應中斷,將直接導致韓國國內生產鏈條癱瘓。事實上,全羅道地區因對華出口受限,已造成當地農戶超過10億韓元的經濟損失,引發地方民眾強烈不滿。
與此同時,美國對韓國的壓力持續加大。7月1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開要求韓國“減少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依賴”,尤其在船舶、光伏、電池等領域。但現實是,全球超過一半的船舶鋼板由中國供應,韓國若一味迎合美方要求,勢必將自斷產業命脈。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當日明確回應:“任何協議都不應損害第三方權益。”這句話對韓國而言無疑是一記警鐘:若繼續向美方靠攏,中方將不再將其視為“平衡中立的合作伙伴”。
前總統文在寅也罕見發聲,公開批評反華言論“令人失望”,并提醒現政府:“對華關系不僅關乎經濟利益,更直接影響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因此,對韓國來說,未來的關鍵不在于口頭承諾“維護中韓關系”,而在于能否以實際行動展現誠意與執行力。否則,中韓關系面臨的挑戰,將遠不止使館安保問題那么簡單。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